AI Coding 決策思維

前言

AI 工具能快速生成程式碼,讓工程師的工作模式發生了很大改變,它確實能幫助我們更快交付功能,但同時也可能埋下效能或安全上的隱憂。於是,一個新的挑戰浮現:工程師要追求速度,還是花時間確保品質?

本文將從個人選擇與團隊合作兩個角度,聊聊這道「速度 vs. 品質」的抉擇題,看看 AI 程式碼到底幫了誰,又考驗了誰。

 

個人的抉擇:快,還是穩?

AI 代碼讓工程師能比以往更快完成任務,很多人因此傾向「先交付再說」,這樣的做法短期內看似效率驚人,但風險往往被忽略:效能可能不穩定、bug 可能在未來爆發,甚至修復難度會比一開始就做好更高。

另一種做法則是選擇「穩扎穩打」,花時間檢查、重構,甚至重新設計,雖然短期內進度顯得較慢,但長遠來看,卻能大幅降低維護成本,避免團隊掉入技術債的陷阱。

這就像是一道選擇題:你要交一份快但不一定穩的成果,還是做一份可靠但需要更多時間的程式?

你的選擇是什麼?

如果換作是你,會選擇「快交付」還是「深度驗證」?這正是 AI 時代下,每個工程師都需要面對的責任邊界,而你的選擇也會影響你參與專案的產品。

 

團隊的挑戰:如何找到平衡?

對團隊來說,速度與品質往往代表兩種不同的價值觀。

  • 有些人強調速度:「能跑就好,先讓產品上線,之後再調整。」
  • 有些人則強調品質:「程式碼必須能經得起考驗,否則交付再快也只是短暫的勝利。」

這種差異在 AI 程式碼時代變得更明顯,因為 AI 讓「快」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,但「穩」卻需要更多驗證與時間投入。

 

為了快,卻慢了:一次錯誤的迭代案例

在快速迭代的軟體開發中,交付速度一直是產品負責人關注的指標之一,尤其在 CMoney,快速決策與快速迭代是日常文化。

有一次,我們在做一個「1~10 驗證市場的產品」,在這個階段中,快速迭代和即時數據是最重要的,因為產品負責人需要根據數據來判斷產品該往哪個方向走。

當時團隊為了趕進度,只使用 AI 生成的程式碼做了簡單測試後就直接上線。表面上功能看似沒問題,但實際上關鍵數據完全收不回來,結果導致產品負責人無法取得決策依據,整個產品延後了好幾天,才能重新補上功能並拿到完整數據,連帶影響了後變得計畫與進程。

 

另一個 Vibe Coding 的警示案例

最近在 Vibe Coding 社群中,有一個討論度很高的事件:一位開發者做了一個 AI 應用,介面上讓使用者輸入自己的 AI 權杖(API Key 是指存取 AI 功能的代碼,同時也用來記錄並計算使用費用,因為許多 AI 功能需要付費),但實際程式寫錯了,沒有用到使用者自行輸入的權杖,而是直接調用作者本人的。

結果,使用者以為在用自己的帳號,實際上卻是讓開發者的帳號在默默付費,結果短短時間內造成開發者的 AI 帳單暴增,最後只能緊急下架程式。這件事引發很多討論,也提醒大家:AI 工具不只是速度與功能的挑戰,背後還有責任與成本的風險

 

CMoneyer 怎麼選擇?

2025年初,當 AI 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,團隊也面臨了兩難:

保守派說:使用 AI 會不會讓品質下降,服務不穩定?

積極派說:不使用 AI 會讓公司失去競爭力,很快地被市場淘汰。

面對這個分水嶺,公司決定擁抱 AI,但是不躁進。為了讓 AI 真正創造價值,公司成立了跨部門的 AI 工作小組,由各部門派專人,投入大量時間做實驗與探索,找出 AI 如何真正改善與加速工作流程,為產品與用戶更快地帶來價值。

對工程團隊來說,AI 的影響尤其深遠,我們不只使用 AI 工具來輔助開發,更重視 code review 與經驗分享

  • 透過 code review 把關 AI 生成的程式碼,確保品質。
  • 透過分享,讓團隊逐漸摸索出 AI 的最佳使用方式,提升產出的精準度。

經過一段的嘗試,團隊有一個重要的共識:AI 是很強大的助手,但是工程師必須當駕駛員,精確的掌控 AI,而不是當乘客,AI 給了什麼就用什麼

具體來說,工程師的基本要能:

  • 要能夠清楚的知道想要什麼,讓 AI 快速實現。
  • 要理解 AI 產生的代碼,確保每一行都符合需求
  • 要確保標準不走樣,維持代碼的品質與可迭代性

 

結論:AI 放大了選擇的後果

AI 不會幫你做選擇,它只是把「快」變得更快,把「不穩」放大得更明顯。最終,工程師和團隊要回答的問題仍然是:你們要優先速度,還是優先品質?

這不只是技術上的選擇,也是職場價值觀的體現。這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最適合當下團隊的選擇,真正重要的是:你是否能清楚理解自己為何這樣選,並承擔背後的代價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