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會爆紅嗎?我們不是沒想對,而是不敢肯定會對

選書策略

如果你問我,在挑選要代理哪一本書時,我們最常遇到什麼挑戰?我會說:「不是找不到書,而是不知道哪一本才會爆紅。」

我們曾經想像,只要建立一套具體量化與質化的選書指標,市場應該就會給我們好成績。但現實是,就算我們用盡理性去評估,最後書賣不好時,那股無力、挫敗感還是會襲來。

第一堂課:理性選書,卻選錯了方向

在 ChatGPT 剛問世那一年,我們敏銳地嗅到 AI 浪潮,市面上開始出現許多實戰工具書。我們反而選了一本談 AI 邏輯與應用的書,認為比工具書更具長遠價值。畢竟出版有時效差,要從挑書、爭取版權、翻譯、製作到上市,快則 6 個月、慢則更久。我們擔心「工具書會過時」,所以選了「原理書」。

但我們錯了。市場要的不是理解 AI 底層邏輯,而是立刻能用、立刻有效的實戰應用,我們那時很努力想當先知,卻低估了讀者當下的焦慮與急切。

這堂課讓我們明白:選書的過程不只是知識與邏輯的比拚,更是對人性需求的直覺判斷。

 

第二堂課:排行榜上無名,但方向沒錯

那年我們一口氣上架了 8 本版權代理書,涵蓋人生五大面向:財務、職涯、心靈、健康與人際關係。當時很忐忑,不知道會不會又一次「自以為聰明」,結果好壞參半。

當博客來公布 2024 年年度排行榜時,我們代理的書籍雖沒有上榜,但心裡反而較為踏實、篤定,前 10 名幾乎清一色是版權代理書,包含心理勵志、自我成長與工作哲學等主題,正是我們選書時聚焦的方向。雖然我們挑的書未進入百大,但同樣類型的書籍有不錯的銷售表現,讓我們更確信:我們走在對的路上,只需持續打磨選書的敏感度與節奏。

選書的那一刻,其實誰都不知道會不會成功。直白來說,那不是一場精準計算,反而比較像是一場「賭注」。

 

第三堂課:你要的,是一炮而紅?還是穩健回本?

在競爭激烈的版權市場,爭書像是一場無聲的拍賣。有一次,我們為了拿下一本火紅 Youtuber 的新書,與對手纏鬥幾輪,出價直往百萬奔去。最後還是輸了,對方的價碼高到令人咋舌。

另一回,我們出價與對手差不多,但對方因為過往有合作經驗,讓作者選擇了他們。

這些失敗,逼著我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:到底要不要「不計代價也要搶下某本書」,只為搏一次聲量與品牌能見度?還是應該穩紮穩打,只爭取那些我們有把握損益兩平、甚至最少能賺三成毛利的書?這其實沒有標準答案,端視運營目標與策略怎麼定。

每一次開價,都是一次價值觀的拷問。我們不是不知道怎麼算帳,而是要不要賭一把品牌,去搏一次「可能錯,也可能對」的未來。 我們究竟會怎麼選擇呢?可以關注我們未來一段時間的動向,就可以知道答案了。

 

第四堂課:好書,不一定一開始就紅

中年之路」這本書,是美國 1993 年出版的老書,在台灣 2024 年才首次上市。沒想到上市後受到讀者歡迎,一度站上博客來暢銷榜前 50 名。

而「我可能錯了」這本書,不只在瑞典一出版就大賣,到了台灣一樣是暢銷書。

我們從這兩本書學到:有些書,需要等待時代等它的價值自然發酵;有些書,天生就能打中人心。但哪一本是哪一種,在出版之前,沒人知道。

也因此,業界一度戲稱:80% 的書是失敗的,只有 20% 會成功。而我們的任務則是持續累積經驗值,增加我們挑中那 20% 的機率。

 

所以,我們怎麼走下去?

我們設定版權代理書的主軸,把焦點放在更貼近讀者的「健康」、「心靈與自我成長」、「職場勵志」三大方向。

我們關注市場風向,卻不自詡為預言家。每一本書的挑選,既來自數據的脈動,也來自讀者的聲音,再交由編輯團隊用經驗與直覺判斷是否值得一試。

我們清楚,出版是一場馬拉松,而不是一場爆紅的短跑。真正重要的,是每一次都能走得更穩、更準,慢慢地讓 CMoney 建立起「我們挑的書,有你想看的」這種信任感。

因為我們相信,一本書的力量可以是即時的,但更可以是長久的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