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們不只是做書,而是在打造「選擇」的力量
每一次選書、每一個主題的決定,其實背後都有一個更大的命題:
我們希望幫助讀者做出更好的選擇——不論是對財務、對職涯、對人生。
從創立以來,CMoney 始終專注在「幫助每個人做好人生投資」,出版內容也從投資理財出發,累積了穩定的讀者與專業信任。然而,隨著用戶需求轉變、閱讀行為演化,我們開始思考:讀者想學的,是只有投資嗎?還是也在尋找一種更完整的自我成長地圖?
因此,這幾年我們開始走一條不一樣的路:
從「只談財富」走向「關心整個人」;從「出版者」轉型為「內容策展人」。
內容轉型的三個關鍵提問
1. 市場變了,我們跟上了嗎?
十年間,紙本書的首印量下滑六成,銷售減半,數位閱讀興起、內容消費碎片化。
但另一面,我們也看到——翻譯書的市占率上升、國際好書熱銷,讀者願意為專業與溫度並存的內容買單。
➡ 這代表:讀者口味更全球化、更挑剔,也更在意內容品質與價值。
2. 如果只靠本土創作,內容量與品類能跟得上嗎?
我們擁有豐富的 App 作家資源、投資社群連結,這是我們的優勢。
但當市場關注延伸到職場、心理、健康……這些領域的本土作者想開發並不容易,題材成熟度也不一。
➡ 因此,我們啟動「本土+版權雙引擎」策略——一方面扶植在地聲音,一方面引進世界觀點,快速補足內容空白,也確保品質與時效。
3. 我們的內容,還只是書本嗎?
當讀者開始在 YouTube 上學投資、在 Podcast 裡找療癒、用線上課程學軟技能——
如果出版內容只停留在書架上,就失去了進入讀者生活的機會。
➡ 這也是我們提出「內容即平台」的原因——書是起點,但內容必須跨平台、多場景存在,才能真正與人產生連結、建立信任。
我們的內容策略:三層架構,三種角色
1. 選題策展人:做對內容,不只是做多內容
- 選書邏輯結合兩個核心:一是 CMoney 關注的人生五大面向(財務、健康、工作、人際、家庭);二是市場銷售數據與讀者需求交叉分析。
- 不只是「熱什麼出什麼」,而是找出:「哪些主題能陪伴成長、值得反覆閱讀、能連接社群使用情境。」
2. 信任建構者:讓本土與國際對話,不是取代
- 本土作者擁有真實的在地經驗、接地氣的故事力;國際書籍則帶來宏觀的思維與系統框架,我們不做二選一,而是兼顧與互補,讓讀者都能找到想要的內容,陪伴讀者成長,架構想要的人生藍圖。
3. 內容生態設計師:一本書做完,不代表一件事結束
- 一本書發展成短影音系列、一場講座延伸成線上課、一篇內容變成社群互動主題……這是我們正在做的:讓一則好內容,活在更多地方。
- KOL 合作、社群共創、會員制知識訂閱,都是我們把「內容變影響力」的路徑。
我們不只在出版書,而是在建立一個陪伴成長的品牌體系
這是一條不簡單的路。
轉型過程中,我們面對書市下行壓力、內容成本波動、內部資源再分配的挑戰。
但我們相信,唯有真正理解讀者、走在變化前面,內容才能發揮它最大的影響力。
一本書的價值,不只是銷量,而是它能否在一個人需要的時候,被找到、被理解、被實踐。
我們希望這樣的內容,越來越多。
這是我們此刻的選擇,也將是未來我們繼續走下去的理由。
探索我們的多元出版:
書籍 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cmoney.com.tw/money-publish
影音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CMoneySchoo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