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打破刻板印象】為什麼我們選擇錄用「有怨念」的前員工?

打破刻板印象

在人才招募的過程中,我們常常面臨各種複雜的決策,有時候最符合直覺的選擇,反而潛藏著最大的風險。今天我將分享我們是如何打破「有怨念的員工不能用」的刻板印象,反向思考,最終做出對公司最有利的決定。

三年後的重逢:找回那位「難搞」的夥伴

去年年底,我們啟動了一項重要的產品開發計畫。在尋找適合的夥伴時,我腦海中浮現了一位離職同事的身影,他具備深厚的股市知識和軟體開發能力,這正是我們需要的跨領域人才,更重要的是,我們過去有過三年的合作經驗,我對他的能力和工作方式有充分的了解。

然而,這位同事當初離職的原因,卻讓許多人對他的回歸抱持疑慮。他有著強烈的創業夢,但初次創業並未成功。同時,他也對前主管的業務調度方式感到不滿,帶著一些怨念離開了公司。

這次的邀約,對他來說是一個重新的機會,但對我們來說,卻像一場賭注。

 

跨部門的評估:專業能力之外的隱憂

為了確保決策的客觀性,我特別邀請了其他部門主管一同參與評估。大家一致認同他的專業能力,但也提出了相同的擔憂:他對公司是否還存有怨念?這會不會成為未來合作的隱憂?

「有怨念的員工」,這是一個多麼沉重的標籤!它讓我們聯想到難搞、不配合、甚至挾怨報復等負面形象。一開始,我也不禁被這樣的刻板印象所影響,開始動搖是否要錄用他的決定。

 

打破刻板印象:重新定義「有怨念」

在猶豫之際,我開始反思:我們是否過於輕易地被「有怨念」這個標籤所綁架?

刻板印象是我們逃避思考的藉口,它讓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,選擇了最簡單、卻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。

我仔細回顧了這位同事過去的表現。他工作效率極高,成果遠遠超越一般同事:他正直坦率,對於不公平的事情,總是勇於提出建言,但從不流於抱怨或小動作,他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。

換句話說,他的「怨念」並非來自於個人的小心眼或負面情緒,而是對於追求更好的工作環境和對公司發展的期許。

 

反向思考:誰才是真正的風險?

與其擔心這位前同事的「怨念」,我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:如果我們選擇錄用一位全新的員工,難道就沒有任何風險嗎?

事實上,新員工的不確定性遠遠更高。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他的能力、工作態度和配合度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無從得知他是否具備相同的道德感和責任心,以及他是否能夠適應公司文化。

相比之下,那位「有怨念」的前同事,雖然帶著過往的不愉快,但他的優點和缺點都一目瞭然。他就像一本打開的書,我們可以清楚地預測他的行為模式,反而降低了潛在的風險。

 

最差的選擇,最好的結果

經過一番審慎評估,我們做出了最終決定:錄用這位「有怨念」的前同事。

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,似乎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選擇,但事實證明,我們的反向思考是正確的。

這位同事回歸後,展現了高度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精神,他積極參與產品開發,並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。更重要的是,他並沒有因為過去的不愉快而影響工作,反而以更成熟的心態,為團隊帶來了積極的影響。

這個案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:

  • 不要被刻板印象所侷限: 在做決策時,我們應該深入分析問題的本質,而不是被表面的標籤所迷惑。
  • 反向思考,才能看到更多可能: 有時候,看似最糟糕的選擇,反而隱藏著最大的機會。
  • 人才的價值,在於其獨特性: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,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發掘他們的價值,並將其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。

 

結語

這篇文章並不是要鼓勵大家盲目地錄用「有怨念」的員工,而是希望透過這個案例,分享我們在人才招募上的思考方式:勇於挑戰傳統思維,深入分析每個選擇背後的風險與機會,才能做出真正對公司有利的決定。

我們相信,一個開放、多元、願意接納不同聲音的團隊,才能不斷成長,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。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理念,歡迎加入我們,一起開創更美好的未來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