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Money 人愛讀書,本次讀物為 Adam Grant 的書《給予》。書中許多觀念顛覆以往的認知,包括:看似吃虧的給予行為確真能帶來長遠的利益;這不是贏家全拿的世界,各種研究顯示給予的人最後往往獲得最多;把焦點放在造福他人,成就便隨之而來。
本書將人分為「給予者」(taker)、「索利者」(matcher)和「互惠者」(giver)。出乎意料地,根據他的觀察和研究,在商場和職場上表現「最好」和「最差」的,和真正帶領個人和組織走向長遠成功的卓越人士,往往是「給予者」。但是,在組織裡面表現最墊底、顯得精疲力竭的,也往往是「給予者」(giver)。透過這本書詳細探討其差異與內涵。
給予者最有力量
利他主義才是真正的成功!Grant 教授在本書中透過心理學研究成果,以及各種案例,以強而有力的論證說明「給予者最有力量」、「利他主義才是真正的成功」這道裡。本書從人脈經營角度,團隊合作角度,社群網站自我表現等方面,以許多案例闡述原來真正最成功的人是給予者。
在人際互動中,給予者展現出獨特的技巧,包括經營人脈、團隊合作、辨識人才和溝通協商。他們在建立人脈時不以利益交換為前提,而是致力於創造價值,並以利他的態度贏得信任和名聲。在團隊合作中,給予者持續貢獻時間和知識,著眼於整個團隊的成功,而非個人功勞。他們善於辨識潛力,對每個人都抱持著潛力股的預設,並幫助他們發揮最好的一面。在溝通協商方面,給予者採取柔軟溝通方式,關注他人需求與利益,通過提問和傾聽來增進彼此理解,進而實現共同目標。總結來說,給予者正因為重視利他,往往因為造福他人而收穫最多。
為避免精疲力竭,給予者可採取「塊狀給予」策略,即將高品質的幫助集中在特定時間完成,而非散落在整個時間段。這種做法有別於「點狀給予」,後者易於讓人喪失專注,無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與精力。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,集中完成善事的人在六週後表現出更高的快樂程度,這一策略有助於給予者更好地保持心理和情感的平衡。在 CMoney 讀書會討論中,大家提到可以固定某些時段開放給同仁詢問,每週固定時段協助他人,而不是隨時支援,會更有效率,也能提供更完整的幫助。此外,大家還討論到書中的「5分鐘的幫忙」,這個概念很有行動力量,更容易實施。
如同 LinkedIn 創辦人 Adam Rifkin 講的:他透過無私地給予來建立豐富的人脈,透過人之間互動的方式,創造出增加利益,而非索取或交換利益的行為標準,多年來試著將自己名字字母以各種方式排列組合,最後終於拼成一句完美的話:善有善報,吾已得道 (I find Karma)。
CMoney 價值觀:貢獻價值
在 CMoney 價值觀中,強調的是「貢獻價值」,貢獻價值為目的。商業運作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,不論是公司賺錢還是員工獲得薪酬,背後的原理都是相同的:提供他人有價值的東西才能達到目的。當我們能夠真正貢獻價值時,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,產品或服務必須對用戶有價值,個人的工作成果必須對團隊目標有價值。因此,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填補用戶的需求,以及個人、團隊和公司能夠貢獻的價值。這就如同書中所說的,給予他人價值的給予者往往是最後成功者,跟CMoney所主張的貢獻價值也是相同的道理,我們不是首先考慮賺取多少錢,而是思考如何為用戶和團隊帶來價值。
我們也在思考:優先強勢的第一名適合 CMoney 嗎?
回到本書來思考,Giver 強調的是長期利益,而Taker則偏向於短期利益。也因此我們主張,人不可以只是為了證明「我是對的」。在 CMoney 環境中有許多解決問題、換位思考、尊重數據的討論,這些討論的目的不是為了爭辯誰是對的,而是為了要降低不確定性,共同追求更大的價值,這也就是Giver的精神。
如果你認同在 CMoney 這樣的環境中,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成長,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實踐貢獻價值的觀念,並培養出具有批判性思維、不僅僅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,而是注重事實的工作風格,在 CMoney 我們不只是關注個人的成功,更重視團隊的成長和共同價值創造。 歡迎加入 CMoney。https://www.cmoney.tw/careers/cmoneyergrowth
CMoney 是幫助用戶做好人生投資的全方位平台,涵蓋金融、消費、社群三大事業群,並由 X 實驗室持續驅動創新。
從籌碼K線、股市爆料同學會、發票載具、英文知識王、到 AI 社群抬槓,我們的產品服務超過 1000 萬用戶和 90% 的金融機構,幫助每個人實現財務成長與生活的全方位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