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Money 人愛讀書,這次的讀物是《我需要你的愛。這是真的嗎?》。
除了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最佳的投資、消費與社群服務外,CMoney 也非常重視員工的個人成長與內在覺察,這次選擇了《我需要你的愛。這是真的嗎?》作為午餐讀書會的分享主題。
這本書表面上看似討論「愛」,但內容更聚焦在人們內心情感需求與自我認知的探索。在書中,作者邀請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對於愛的依賴,並透過「轉念」的練習,幫助我們以不同的視角來理解人際關係和情感反應。
讀書摘要與經驗分享
從工作衝突到自我認識的突破
網站組組長分享在一次會議中,自己如何因為同事的反饋而產生了強烈的情緒反應。他回顧那次會議時,發現自己當時並不是單純地接收反饋,而是立刻將其視為對自己的攻擊。
後來他將這個情況與書中的「轉念」概念結合,發現自己對他人反饋的過度防衛源自於過往的經歷:當他表達需求時通常得到的是攻擊性的回應,因此這種情緒反應在工作中再次被觸發。
透過這本書的學習,他學會了如何從「情緒反應」轉變為「理性思考」,不再將反饋視為對自己的攻擊,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問題本身,並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去處理工作中的挑戰,這樣未來在面對同事質疑時,才更能夠保持冷靜不輕易被情緒帶走,並且有效率地解決問題。
用「轉念」改善親密關係中的溝通
而工程部主管則分享了她在兩性關係中的應用實踐。作為一位自認為有「討好型人格」的人,她常常會因為伴侶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感受。她提到,書中的轉念練習讓她開始意識到,自己在關係中對伴侶的過度討好,反而讓自己感到不滿與壓抑。
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,而是要學著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,並以更健康的方式與對方溝通,才能讓親密關係變得更加平等與互相支持。
從自我覺察到影響身邊的人
其中一個小組將焦點轉向了「情緒覺察」這個核心觀念,認為書中提出的「先察覺情緒再進行轉念」的方式,其實適用於生活中的各個層面。不論是處理家庭、職場或個人情緒,只要能先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,了解情緒的起因,其實就已經能有效地減少情緒對自己的困擾與影響,也是他認為這本書的核心價值觀。
這位產品經理也提到一個建設性的討論點:如果自己並沒有特別的情緒困擾,那麼是否能將這些轉念的觀念分享給身邊的人,例如自己的伴侶、家人或同事。他認為儘管這本書著重在個人覺察,不強調刻意去影響或改變他人,但若能夠透過自身的行動,或推薦書籍的方式,將覺察與轉念的概念慢慢傳遞出去,或許就能讓更多人受益,進一步改善整個團體、家庭甚至社會的互動關係。
真正的愛應來自於自我價值的認知與實現
口袋投顧董事長則分享了對愛的另一層深刻洞察。他提到,這本書讓他重新思考了「愛」的真諦,尤其是當他意識到人類對愛的需求其實源自於生存本能。愛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感需求,而是一種生物學上與合作、信任和歸屬感緊密相關的驅動力,在人類早期的進化中,依賴他人的愛與支持對「生存」至關重要,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會如此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。
然而,當這種需求變得過度時,便會變成情感的依賴,甚至會演變成情緒勒索,這種依賴反而會讓人迷失自我。因此,對愛的需求不應該成為一種弱點,而應該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認知與價值創造、自我實現的過程,而不是依賴他人來給予自己愛與認可。
因此當一個人能夠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弱點,並且將自己的價值與行動相結合,他就不再需要依賴外界來證明自己的價值,而是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創造出真正的愛與認可。
執行長 Ken 的深刻分享:愛的定義與企業文化的核心
讀書會的最後,執行長 Ken 也分享了他對這本書的理解。他回顧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家庭背景,並談到了「愛」的多重面向。Ken 提到,愛不僅僅是感受上的需求,它是一種動詞,是付出與奉獻。在 CMoney,我們不僅強調愛自己,追求「身心靈一致」,更要學習如何在工作中將這份愛延伸到對用戶和同事的關懷與支持。
Ken 進一步解釋道,真正的愛不是依賴於外界的認可,而是來自內心的自我價值與自我超越。他認為,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於如何激發每位員工的潛能,讓每個人都能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。
結語
閱讀完《我需要你的愛。這是真的嗎?》後,我們重新認識了「愛」的真諦:來自內心的自我接納與對自我價值的肯定,也更深刻地理解到愛並不來自於依賴或索取,而是在無條件的付出與自我實現中逐步獲得。愛並不是一種外部的需求,而是一種內在的力量,它始於自己,並由此延伸至他人,當我們學會愛自己,並在自我愛的基礎上去愛他人,與他人的情感關係將變得更加健康與平衡。
每位參與者都從書中的理念中汲取了深刻的洞見,並將這些理念與自己的生活、工作經歷進行了連結。透過不斷地覺察與轉變,我們期許所有讀者都能在這條自我成長的道路上,實現更高層次的幸福與成功!
現任 CMoney 品牌行銷企劃,是一個 4 年科技業行銷工作者。於我而言文字和語言為心靈安裝了翅膀,承載著思考脈絡和真摯情緒。
每日閱讀商業周刊、追蹤新科技,夢想成為推動科技潮流的領路人,讓世界變得有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