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Money 讀書會  — 輝達之道

輝達之道

CMoney 人愛讀書,這次的讀物是《輝達之道:黃仁勳打造晶片帝國,引領AI 浪潮的祕密》。

《輝達之道》是一本深度剖析 NVIDIA(輝達)如何崛起並引領 AI 產業的書。或許有些人會問:NVIDIA 是以遊戲顯卡起家,CMoney 是金融科技公司,兩者看似毫無關聯,那這本書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發?然而,透過本次團隊的共同探討,我們驚喜地發現「從零到一、逆勢求生,以及使命感如何推動組織成長」等核心精神,都能在 CMoney 的日常文化中找得到影子。

讀書摘要

從「倖存者偏差」談起

MIS 主管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:「如果今天不是 NVIDIA 活了下來,換作其他公司成功,AI 依然會發展,只是節奏和路線或許會不同。」這樣的想法源自「倖存者偏差」:往往我們只看到成功者的故事,而忽略那些失敗者的經驗。

然而,為什麼最後的倖存者是 NVIDIA 而非其他企業呢?從《輝達之道》中可以看到,NVIDIA 對技術品質的極致追求、執行長的「我就是要做到最好」特質,以及全體團隊為共同目標不斷衝刺,正是驅動公司持續前進的關鍵。

這段分享延伸出另個重要議題:做產品不能只憑工程師的浪漫,需要考量商業應用與市場時機,有時候「完美」反而會阻礙「及時」,特別是瀕臨倒閉時更要把握生存優先。對 CMoney 來說,若太過執著於技術完美,反而可能在激烈競爭中喪失速度與靈活度。

只記得第一名的市場現實

行銷經理則聚焦在「第二名就是頭號輸家」的概念。市場只會記得第一名,第二名被冠上「頭號輸家」的稱號,雖然顯得有些殘酷,卻也揭示了現實。她強調「不輸不代表贏」,若只滿足於守住市場第二名,很可能在未來喪失領先對手的可能性,而在個人成長中,若只想「不犯錯」,最後只會安於現狀,無法突破自我。

NVIDIA 能從百家顯卡公司中脫穎而出,一路成為 AI 推進的「神隊友」,正是透過幾次重大的技術轉型與決策冒險,這種提早卡位、不怕犯錯的魄力,或許正是 CMoney 值得學習的地方。

提升主管們的互助與信賴

產品經理則將自己對書中觀點拆分為「做得好」與「應該開始做」兩部分。她提到,CMoney 已經鼓勵擁抱批評、願意承認失敗、善用數據等;但同時,也需要思考在高階主管層的合作模式,高階主管其實是整個組織中「最需要高度協作」的一群人。如果這群人沒有形成彼此互補、互相信賴的團隊,公司的戰鬥力就無法發揮到最大化。

她還提到,或許該更「勇於放棄」,將有限資源集中於最核心的業務或產品,同時加快吸引頂尖人才的步伐。NVIDIA 的成功部分也來自團隊陣容的強大;以頂尖工程師為底色,再透過市場導向做調整,才能在關鍵時刻大展拳腳。

反人性行為與思維篩選

人資長則從「卓越人格是由挫折累積形成」談起,強調必須不斷練習「反人性」的行為:公開承認失敗、捨棄過時技術、接受不完美並快速迭代等。大多數人出於保護自我的心理,很難在第一時間承認錯誤,但 NVIDIA 幾度死裡逃生就是靠著這樣的「快速轉向」能力。

對 CMoney 而言,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打造「興奮的工作環境」,吸引人才並維繫熱度。人資長還舉了「把豬排給藍衣人」的例子:面對跨部門協作,不要只關注自己眼前的損失或不便,而是要以更高層次去檢視全局目標,抱持著「把資源交給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」的合作態度,進而產生組織整體的正向驅動。

使命才是老闆

X 實驗室產品經理總結書中精神,歸納出「使命才是老闆」,NVIDIA 員工不是為黃仁勳工作,而是為了「讓運算能力改變世界」這個共同使命。

她觀察到,黃仁勳的表達方式常帶有模糊空間,但也正因如此,團隊需要更積極地推敲與討論他的意圖,反而培養了當責與決策能力。這在 CMoney 文化裡也能套用:當你被給予相對大的自主權,就不再只聽老闆命令,而是需要主動思考自己的判斷與行動。同時,使命感也幫助我們更深刻地思考「為何而做」,而不是「我只是在完成工作」。

 

與書對話的閱讀方式

CMoney 產品顧問的分享則相當獨特,他表示如果對書中的觀點有疑問,就「詢問 ChatGPT」來找答案。例如,初期 CUDA 的推廣到底是軟體還是硬體?為何遊戲顯卡部門沒有反彈?這些疑惑讓他聯想到克里斯汀生的《創新的兩難》,並思考「組織設計與架構整合」要如何協調。雖然這些延伸探討不見得是作者本意,但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自問自答,會激發許多更深層的理解。

這種「與書對話」的方式,也提醒我們:書籍只是起點,真正的知識需要不斷思辨、驗證、觀察並回到工作場域去落實。

 

結論:執行長回顧 CMoney 的發展

CMoney 創辦人暨執行長 Ken 在最後總結整場讀書會時,回顧 CMoney 的發展也提到自己的體悟:二十年前,公司也曾因資金被凍結而差點倒閉,後來我們不斷嘗試,才發現產品與市場的最佳模式;而當組織越來越大,又得面對「人怎麼這麼難管」的新難題。這種成長過程,其實呼應了 NVIDIA 早年做顯卡賣不好、隨時瀕臨破產,最後卻在 AI 興起時緊緊抓住機會,一舉躍升。

他提到,人往往在「做自己」與「尋求他人認同」之間擺盪。若只想堅持自我,卻忽略外界反饋,容易陷入孤立與失敗;但若過度依賴外部認同,又喪失了原本的初衷。NVIDIA 的故事、CMoney 的故事,都是在這兩種力量間找到平衡,既承認當下環境的挑戰,也不忘為下一步的「使命」與「價值」投注全力。

最終,《輝達之道》描述了 NVIDIA 從遊戲顯卡一路發展到 AI 技術領導者的艱辛之路,或許有幸存者偏差的成分,但真正值得借鏡的是 NVIDIA 在每個關鍵十字路口做出的取捨與聚焦:如何讓團隊維持高壓卻不崩潰,如何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術上堅持到極致,如何在市場環境改變時做出反人性的決策,每個觀點都在回應同一條主題線——企業成長不僅是策略佈局,更是對人性與使命的洞見。

而這,也正是 CMoney 一直以來努力耕耘的方向。願我們透過《輝達之道》的啟發,把「CMoney 之道」走得更寬廣、更深遠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