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剪接室到指揮台:AI 如何重塑影音創作者角色

AI 影音製作轉型

《傳統影音部門的現狀與挑戰》

許多 YouTube 或企業內的影音製作團隊規模普遍偏小,往往只有數人,甚至一人獨立作業,特別是像 CMoney 這種小型影音部門,必須面對極高的多工壓力:一人同時擔任攝影師、剪輯師、導演、動畫設計與社群經營者,成為真正的「斜槓製作人」。

然而,內容需求不斷上升、觀眾期待越來越高,團隊卻難以擴編。人力培訓資源有限,加上技術變化速度極快,使得成員常陷於「時間不夠、技能不全、品質要求高」的三重壓力中。

在這樣的環境下,傳統製作流程與工作方法已無法支撐現今的製作節奏與創作密度。若無法有效分工、整合工具與提升工作效率,小團隊在激烈競爭的影音市場中,將越來越難以生存與成長。

 

《AI 如何進場協助斜槓影音團隊》

對 CMoney 的影音同仁來說,「斜槓」早已不是選擇,而是生存方式。尤其在 YouTube 或小型製作單位中,一個人往往要同時身兼導演、攝影、剪輯、動畫設計與社群經營者,每一項技能都影響作品的完整性,然而時間與精力有限,要兼顧品質與產出,成為創作者最大的挑戰。

這正是 AI 技術切入的關鍵時機,從前期的企劃發想、腳本產生,到後期的剪輯、配樂、字幕與發布,AI 工具已能協助完成許多耗時卻不一定需要創造力的環節。例如 ChatGPT 可協助撰寫腳本提案,Runway 與 Pika 等工具可依文字生成動畫或視覺素材;Whisper 能將錄音轉為逐字稿;Premiere Pro、CapCut 等主流平台也陸續導入 AI 自動選剪、背景音樂配對與影片摘要等功能。

對斜槓影音工作者而言,這些工具最大的價值,在於「節省時間、補足弱項」。當創作者無法精通每一項技能,AI 就成為強化內容品質與流程效率的助力,尤其在短影音與即時內容快速輪轉的時代,AI 所帶來的自動化與量產能力,讓小團隊更有機會維持穩定產出與風格一致性。

但這也意味著工作邊界的改變與創作思維的調整。當 AI 接手重複性任務,創作者的角色將更偏向「編輯」與「決策者」——審視素材、統整邏輯、做出最終風格選擇。未來的影音製作人,將不再是單一技術的執行者,而是懂得如何與 AI 協作、以策略整合創意資源的「內容導演」。

總的來說,AI 正在為斜槓影音團隊開啟一條新的創作路徑,關鍵不在於工具是否先進,而是如同 CMoney 的執行長 Ken 所言,關鍵在於「團隊成員」是否願意調整這個思維。

 

《從工具到人才:AI 如何重塑影音團隊的人才密度》

隨著 AI 技術在影音製作流程中日益成熟,團隊不能只是「用 AI 做事」,而是必須思考「如何與 AI 協作」,打造更有密度與彈性的團隊。

AI 的導入不僅改變了工作方式,更深刻影響了人才需求、組織架構與招募策略。在傳統影音團隊中,職務劃分相對清晰——攝影師負責拍攝、美術處理視覺、剪輯師完成後製,每個人專精於特定技能。

但 AI 工具的加入,使許多「需要高度專業但重複性高」的任務得以部分或完全自動化,這讓團隊可以將更多心力放在創意、策略與內容整合上,並開始尋求具備跨域能力、熟悉 AI 工具整合與流程設計的人才。

這也意味著,未來的影音人才不再僅是傳統技術執行者,更可能是「AI 操控者」、「創意導演」、「數據與內容橋接者」等新型角色。例如,一名懂剪輯但也熟悉 AI 腳本生成與圖像處理的創作者,能夠在前期快速產出提案、中期靈活調度 AI 協作資源、後期完成個人化的風格塑造,整體貢獻度與創作密度遠高於傳統定向人力。

因此,我們在招募上應開始重視以下幾類人力資源:

  • 懂得操作與串接多種 AI 工具的影音實作者
  • 具備數位產品或平台經驗,能整合內容與受眾數據的內容策略師
  • 熟悉 AI 訓練與資料處理,能自建或調整模型的人才

當 AI 成為一種「人才放大器」,原本 5 人的團隊可能可產出過去 10 人的產能;但前提是這 5 人必須善於協作、理解技術、能轉換思維與學習,這也就是「人才密度」的核心。

未來,影音團隊的競爭力將不再僅靠個人技術強度,而是靠團隊整體「人力設計」的靈活度與延展性。AI 並非取代人才,而是重塑人才的組合方式與成長潛力。

 

《展望未來:建構 AI 時代的影音團隊》

我們在執行 OKR 任務的時候,同事也會說:「Mars,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了解這些還不成熟的 AI 工具,這些工具三天兩頭都不一樣,新的一直推陳出新,我們不能等待技術成熟時再使用嗎?」但 AI 技術的加入,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影音創作的節奏與樣貌。

對於人力有限、資源緊繃的小型影音團隊而言,AI 不僅是一項效率工具,更是改變生產邏輯與團隊文化的催化劑。從腳本生成到影像剪輯、從字幕製作到發佈策略,AI 讓一人可以完成過去三人才能處理的工作,團隊的創作產能與應變速度大幅提升。

真正關鍵的改變,不在於「產量提升」本身,而是「角色定位與組織運作的重構」當公司開始讓人員從「執行者」轉型為「指揮 AI 助理的人」,當團隊開始思考「如何設計流程讓 AI 自動化重複任務」,這時的團隊不只是人加在一起,而是人和 AI 一起合作,變成一個更會做事的大腦。

未來的影音團隊將不再以「攝影師」、「剪輯師」這種單一技能做為編制基準,而是需要能與 AI 共舞的跨域型人才——熟悉工具、具備整合能力、勇於試錯且願意不斷學習。此時,「人才密度」的定義也不再只是人數或技術強度,而是團隊中有多少人能在變化中主動找出解法、運用技術創造價值。

要善用 AI,不是單靠一兩個會用工具的人,而是讓整個團隊形成一種自我進化的文化,公司應該積極培養能推動變革的「種子角色」,並賦予他們主導流程改造的責任與空間,讓他們將經驗內化,再擴散至整個部門。

影音產業正處於轉折點,選擇擁抱 AI 不只是迎合技術浪潮,而是抓住一個重塑團隊價值、突破創作極限的機會。那些願意面對改變、願意重新設計自己工作方式的團隊,才有可能在未來成為內容世界的引領者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