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個表面 ROI 為正的決策,但我們卻決定放棄
籌碼 K 線是一個股市分析 APP ,主要的商業模式是 Freemium ,提供用戶免費使用多數功能,但當使用量達到一定數量時,會把用戶轉導到產品訂閱頁面去升級 VIP ,解鎖使用上限與功能限制。
有一天,團隊在討論如何提高籌碼 K 線的訂閱轉化率,某位同事提出了一個數據驅動的建議:降低試用次數上限,讓用戶更快碰到訂閱牆( Paywall ),提升轉換率。這個提案從數據來看很合理—當用戶試用受限後,會更快地考慮升級付費,而這種方式在很多 SaaS 產品中都證明有效。
執行過程中我們先研究目前用戶的使用次數,設定出相對合理的次數,並且先選擇特定一群用戶去降低次數,密切觀察這群人的訂閱數字是否成長、免費用戶會不會因為不能再繼續使用籌碼 K ,流失去用其他競品的 APP ?
我們實際測試後,發現用戶訂閱數量增加約莫 20 %,當下活躍用戶沒有流失,但是在一定時間後,用戶的續約率是下降的,下降的幅度落在 10 %。以一年的時間維度來看,整體 ROI 是正的,多數公司與經理人一定會加碼投資。
但最終,我們決定不這樣做。
為什麼?因為我們發現,這樣的策略「短期有效,但長期無效」。怎麼說? 因為過去經驗這批買過但又取消訂閱的人,往往會對這個產品會喪失信心,後續連用都不使用,直接離開去使用競品。代表我可能賺了 1 年的營收,卻喪失了在未來有機會賺到的 3 – 5 年營收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做法違背了我們真正相信的價值觀。
我們不想逼人買單,我們想讓人學會使用
數據上看,縮減試用次數確實能提升轉換率,但當我們親自站在用戶的角度去體驗時,感受到的卻是「被逼迫感」——不是因為覺得產品有價值而願意付費,而是因為不得不買。
這種轉化,並不是我們想要的。
我們希望用戶是因為學會了這套工具,覺得這個產品能真正幫助自己,才選擇升級。 這樣的訂閱,才是穩固的,也才有可能讓用戶長期留下來。所以我們最後做的決策是把資源移往產製更多教學內容,並且提供更多獨家功能來提升用戶的學習體驗,用這樣的方式讓用戶用更多、賺到錢,最後願意付費。
數據驅動 VS. 價值驅動,你會怎麼選?
這裡有兩種思維模式,你會選哪一種?
- 數據驅動決策:只要 ROI 是正的,就去做、加碼做。即便策略可能讓用戶不舒服,但只要訂閱轉換率上升,那就值得。
- 貢獻價值思維:決策的重點不只是數字,而是長期價值。我們希望用戶是真心覺得有幫助,才願意留下來,而不是因為「被卡住」才付錢。
這兩種決策方式,會形塑出完全不同的產品與企業文化。如果你認同「數據驅動決策」,你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決定太感性、太理想化;但如果你認同「真正提供價值」,你會理解為什麼我們選擇了更難但更長遠的路。這也反應在我們公司對決策的態度:我們用數據來驗證,但我們不被數據綁架,而且我也相信這樣其實長期帶來的營收、數據成長會更大。
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數據,而是長線思維
CMoney 的產品目標,不是用各種手段把用戶「關進來」,而是讓他們變得更強,讓他們能在投資路上走得更遠。如果我們因為短期數據好看,就把產品做成「逼迫訂閱」的模式,那最終只會讓那些真正願意學習、願意長期使用的人離開。
所以,與其「調降試用上限」來提高訂閱,我們更願意投入資源,做更多教學內容、產品引導,讓用戶學會如何用我們的工具賺錢。 他們學會了,自然就會願意買單,而這樣的用戶,才是真正對產品有認同感的人。
你適合 CMoney 嗎?
這樣的決策方式,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。如果你覺得「績效數據最大化才是唯一的真理」,那 CMoney 可能不是適合你的地方。
但如果你相信:「好的產品不是設計一個陷阱讓人掉進去,而是幫助用戶解決他的問題、讓他生活變好,然後用戶才願意留下來」,那我們可能是同一種人。
這也是我們想找的人——願意站在用戶角度思考,不只關心短期數據,而是真正關心長期價值。
如果這樣的價值觀讓你有共鳴,也許你會想來看看我們的團隊,和我們一起,把這樣的思維帶進更多產品裡。
最後,你覺得我們的決策是對的嗎?如果你是我們,會怎麼做?
現任金融事業群總經理。在 CMoney 深耕超過 10 年,過去帶領團隊歷經 100+ 產品的開發與迭代,建構完整的金融產品生態系。
期待透過寫作,讓互聯網的產品開發與商業思維被看見,讓更多人能從中受益、少走彎路,為台灣的互聯網的環境作出一絲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