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名校畢業也沒關係,這些才是成為產品經理的關鍵!

產品經理成長心法

前言
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學習任何技術都不再是難事,每個人都可以自學、也都能掌握知識。

名校不再是唯一進入職場的「入場券」,尤其是產品經理這個角色,更需要的是一種持續學習、持續調整的能力,而不是一開始就「什麼都懂」。

現實是,很多人仍然誤以為:「產品經理就是要懂技術、懂設計、懂商業,還要懂管理。」

這樣的期待,讓不少非名校出身的人感到自卑,甚至在面試前就先懷疑自己。

如果你也曾經懷疑過自己,只因為學歷或經驗不夠漂亮,那你可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:產品經理,從來都不是在比誰一開始知道得多,而是在比誰願意不斷的探尋「為什麼」。

然而在 CMoney,一個不是名校出身的新人,該如何靠自我超越,真正成為能夠領導產品的人?我們又是如何看待成長這件事?

 

在我們的文化裡,自我超越是成為優秀產品經理的核心關鍵

以我自己為例,從一開始完全不懂股票,甚至連 K 棒是怎麼組成的都不知道,到後來逐步學會如何做競品分析、如何設計產品。為了真正理解用戶,我主動投入第一線,親自回覆用戶問題,也從他們的回饋中累積洞察力。

還記得剛擔任產品經理參與產品會議時,整場充滿了我完全聽不懂的專有名詞。當下只能先全部記下來,會後再自己查資料補上知識,日復一日地學習。這個過程中,我一邊學習技術知識,一邊學會如何與設計、工程、行銷溝通協作,同時還得自學營運技能與數據分析能力。

像是我們曾為了提升用戶的登入與註冊轉換率,針對登入流程做了超過五個版本的測試與調整,來回反覆優化,直到最終定稿成功上線。

這些產品的推進過程中,我也曾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勝任。但回頭看,正是這些挑戰成為讓我快速成長的關鍵。最終,我不僅學會了跨領域的產品技能,也有機會帶領一個跨職能團隊,實際負責產品迭代,並和團隊一同為提升用戶體驗與營收目標努力。

這一路推動我向前的核心信念,就是挑戰極限、自我超越:即使沒有亮眼的背景,也能成為能扛專案、帶出成果的產品人。

每天都讓自己比昨天更懂一點、比昨天更貼近用戶一點、比昨天更知道「為什麼這個產品會成功或失敗」。

 

這種成長,靠的是三種心:

  • 同理心:不只是對用戶,也對團隊成員有深度理解。產品開發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鬥,理解彼此的難處和需求,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協作。實際案例情境:某項產品初期在執行某次需求時誤判了開發難度,導致工程師超時加班。那次的經驗讓我開始主動學習部分技術評估,也學會用開發語言去翻譯產品需求,以減少溝通誤差。
  • 好奇心:即使是最小的一個用戶行為改變,都值得我們問「為什麼」,深入每個細節,就是累積洞見的過程。實際案例情境:曾經發現一個功能在週末使用量激增,深入分析後才知道是因為某篇教學文章在社群引發討論,導流到這個功能,因此開始鍛鍊自己從數據異常中找靈感,也更關注用戶在什麼情境下會產生需求。
  • 耐心:產品開發就跟競賽一樣時常會面臨失敗,如何從數據、回饋、實驗,慢慢收集慢慢驗證,這過程需要沉得住氣,也需要相信時間的力量。實際案例情境:過往為了提升營收目標,嘗試過推動用戶升級會觸發的彈窗,結果轉換率反而下降。在一開始感到挫折之後,我們選擇不怪罪也不放棄,而是回到用戶旅程重看每一個環節、找出阻礙點。經過多次 A/B 測試後,才逐漸改善成效獲得成績。

 

結論:在我的團隊你可以不是名校出身,但要相信自己能夠成長

在我的團隊,我不在乎你一開始有多少知識,更在乎的是,是否擁有「成長型思維」。

做產品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失敗;與他人溝通也可能會被否決,不過可能也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愛運動,所以更能理解失敗並不是結束,而是透過每次失敗的經驗,在過程中不斷的與他人學習,反覆調整後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–  你可以不聰明,但不能懶得學。

–  你可以犯錯,但不能不修正。

–  你可以慢,但不要隨便放棄。

這就是我所定義的優秀產品經理,也是你可以在 CMoney 一步步成為的樣子。

如果你希望找一個地方,能正視你的潛力、支持你的成長,而不是只看你的起點,那麼我們可以一起,每天進步一點點,每天都能超越昨天的自己。

 

加入 CMoney 團隊:https://cmy.tw/00ArdA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