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能夠快速做出當下最合理的決策,往往比追求完美答案更能讓團隊持續往前。無論是主管還是工程師,每一次果斷的技術與策略選擇,都是讓目標成真的推進器。
以「股市爆料同學會專案」為例,原先的專案已經遇上了 SEO 的瓶頸期;並且隨著專案功能的增加以及產品的迭代,每一項的 SEO 效能指標都在緩步的下滑,而這樣的效能指標落後也已經在今年影響到了我們SEO的排名,使得 SEO 的排名下滑了 1 名。
因此 CMoney 同學會團隊透過提升決策的密度與速度,在短短一個月內改善了網頁效能中的重要指標之一:LCP(最大內容繪製時間 Largest Contentful Paint),將其優化近三倍;同時也成功將系統運作負載降低了一半,靠的不是更聰明的程式碼,而是 更密集、更果斷的決策循環。
進度卡住,往往不是缺乏缺人,而是缺乏決策者
即便團隊具備能力,若大家都在等待指示、沒有人拍板定案,那麼行動就無從展開。討論可以很多,但「誰來決定下一步」才是真正的關鍵。
我認為,一個好的決策不需要是完美的,但它必須清晰且具時效性。
以同學會為例。當我們意識到效能表現落後、需要優化 LCP 時,透過工具分析、外部顧問的建議等,我們列出了數十項可能的改善項目。同時,也有大量可觀察的數據進入團隊的視野:LCP 數值本身、API 呼叫與回應時間、各個畫面的讀取斷點、CPU 使用率、記憶體負載等。
問題是,當資訊過於龐雜且未整理時,團隊反而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。
拆解、分類,再果斷前進
我們當時的做法是,先用 MECE 原則(Mutually Exclusive,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將所有項目拆分與歸類,確保項目間互不重疊且涵蓋全面。接著,我們進一步釐清哪些指標間的關聯性較高,例如:API 回應時間與 LCP 是否高度相關?CPU Load 與伺服器配置間的關係為何?
當項目整理清晰後,我們開始評估每個項目的預期成本與效益,包括需要投入的人力、預估成效的時間與規模。這時,團隊很容易進入「發散狀態」,因為看似有多個項目效益相近,難以決斷。
但在這個階段,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:快速決定要先推哪一項,讓專案前進起來,當執行中出現新的資訊與回饋,再來進行後續的決策調整。
太晚做決定,只會讓成本愈來愈高。
不決策,等於進度凍結。
在關鍵時刻,一個一小時內做出的 70 分決定,往往比一個三天後才完成的 90 分決定更有價值。
工程師也該成為決策者
決策不只是主管的責任,如果整個團隊都理解決策的重要性,團隊的運轉效率會大幅提升。
在同學會專案的效能優化過程中,我們會持續觀察各項指標的變化,但很多最細微的線索,只有實作工程師才最清楚。例如:
「這週 CLS 網站體驗核心指標 (Core Web Vitals) 指標突然上升,有沒有做過什麼調整可能影響到它?」
「這台機器的 CPU Load 明顯比其他高,設定上有什麼不同?」
這類問題,工程師若只是回答:
「我們依股票代號做分流,但每支股票的關注量不平均。」
這樣只是「解釋現象」,仍需其他人再進一步討論該怎麼辦。
但若工程師能主動說:
「我們依股票代號做分流,但關注量不均。我建議改用根據股票熱門程度排序來重新設計分流邏輯,改善負載分布。」
這樣就大不相同了。當工程師能從觀察 → 解釋 → 提案,團隊就能更快做出判斷與執行,讓改進變得連貫而高效。
預期錯誤,不如推進後修
追求完美常常會讓人陷入決策拖延,但實務上很多錯誤是可調整的,而時間是無法回頭的。
我們期待的,是一個擁有判斷力、能承擔後果並願意推進的團隊文化。
當一個團隊裡,有越多成員理解「做決定」的重要,並且勇於面對不確定性、快速嘗試、即時修正,整個團隊的效率與競爭力都會自然上升。
決策從來就不會完美。
學會判斷、勇於選擇、快速行動,才是目標實現的關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