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Money 讀書會 — 結構思考力

結構思考力

CMoney 人愛讀書,這次的讀物是《結構思考力》。

想像桌面上放著一只標示 100 ml 的細長玻璃杯,但今天卻得注入整整 200 ml 的液體,到底該怎麼做?

若把水維持原形,顯然「容量不夠」,作者卻只用了三秒破解:先把水凍成冰,再敲成小塊,然後把碎冰填滿杯底、塞緊杯壁,剩餘的冰塊就能像疊雪一樣往杯口以上堆高、黏合。同樣的質量,只因形態改變,就能穩穩超越量器的刻度,空間便能突破框架被重新利用。

《結構思考力》要說的核心正是這件事:換一個「形」就能多出「量」。當我們把腦中的散碎念頭先「結晶—切塊—重新排列」,它們就能在有限的會議時段、簡報頁數,甚至聽眾注意力裡有條不紊地落位。

接下來分享 CMoney 主管們表示最有共鳴、現場就想帶回團隊實作的幾個招式——期待你在下一場會議、下一份簡報裡,也能像把冰塊輕鬆倒入杯子那樣,俐落地呈現你的想法。

觀點一|結論先行:先端主菜,再鋪配菜

「結論先行,報告一開始請先告訴我你要講什麼!」
—— CMoney COO 在簡報審稿時的經典提醒

工程組組長分享,他嘗試在一次例會中把投影片順序整個翻轉:第一張就寫下 「下季主 OKR:TTFB 壓到 300 ms 內」,先把結論拋出去之後,底下的「Why 為什麼」和「How 怎麼做」才依序展開。結果當天討論時間從過去的 30 分鐘縮到 10 分鐘,所有人都直接針對方案本身給建議,沒有人再繞著山腳打轉。

作者有提到,寫簡報時建議第一步先在亮出最終結論,接著往後推三個 Why、三個 How,確定骨架完整後再把事實、數據、圖表逐一填回去。只要主菜已經端上桌,後續無論怎麼添加醬汁和配菜,都不會失去味道的重心。

 

觀點二|事實 vs. 觀點:拆掉「我覺得」的假面

人資長提到一段讓他印象深刻的情境:某位 HR 夥伴在做離職面談時,帶回離職者的一句籠統評語——「某位主管的管理方式有問題」。若只聽到這一句,很容易整個部門都被貼上負面標籤,但究竟「問題」指的是 KPI 設定、溝通口氣,還是職涯卡關?如果不釐清這件事到底是觀點還是事實,沒有拆解,就無從下藥。

因此人資長選擇做了以下兩件事:

  1. 先追問細節——把「有問題」切成可描述的片段:是會議時語氣太急?還是工作量分配失衡?還是交付標準反覆變動?
  2. 再區分層次——哪些屬於感受性的「我覺得」,哪些有現象或數據可驗證。

書裡提醒:「把隱性思維顯性化,再把顯性思維結構化。」建議把「情緒大帽子」拆成幾個可以測量、可以對話的子命題,等整理出具體現象,再來討論要不要調整任務分工、開會輔導,才不會陷入各說各話的拉鋸。

 

觀點三|SCQA 故事框架:情境 → 衝突 → 疑問 → 回答

客戶成功主管表示他把書翻到 108 頁,一看到作者提出的 S-C-Q-A 公式就立刻做了筆記,他解釋 ── S 代表「情境」(Situation)、C 是「衝突」(Complication)、Q 是「疑問」(Question) ,A 則是「回答」(Answer)。把簡報、提案資訊先排進這四格,聽眾大腦會產生「已經有心理預期」的效果,自然更能專注在講者準備好的重點。

同場的工程主管補充:用 SCQA 刻意把「主題」寫在投影片標題,再把對應證據放在同頁,確保一張投影片只說一件事、證據與結論相互對得上。簡報數量不必多,內容精簡一點一頁也能把邏輯講透。

 

復盤式練習:把工具書變肌肉的 3 步驟

讀書會裡,產品部主管談到一個把理論「刻進身體」的小方法:他和同事約好,把這本書當作一本工具書,等做完再來回頭檢視自我,用「事後復盤」把框架慢慢內化成直覺。只要在製作簡報提案時,根據以下三步驟實行:

  1. 先把簡報或討論照原流程完成:當下先不勉強自己逐條對照框架。
  2. 事後回翻書頁:檢查剛才其實用了哪些方法,像是在簡報裡套用「結論先行」或「SCQA」。
  3. 把這些對照寫進腦海,再重複:每完成一次就復盤一次,重複幾次後框架自然長成直覺,做久了之後就會幫助我們,長成真的屬於自己的記憶肌肉。

他們相信,只要不斷重複這個「做完 → 回看 → 內化」的小循環,書上的概念就不再停留在紙面,而會在下一次簡報裡自動浮現。

 

CMoney 創辦人 Ken 提醒:高手不是背框架,而是能「組框、破框」

分享最後,Ken 用了一個更具象的比喻:框架就像一桶樂高積木——先學會基本顆粒的形狀,再試着把它們拼成意想不到的組合,甚至偶爾乾脆重新開模,做出全新零件。

他觀察,在公司的管理者成長路徑裡,真正能脫穎而出的,是那些願意先列出 100 種可能,再用結構思考去篩選、組合、優化的人。這種人不害怕自我懷疑,也樂於讓團隊一起「玩積木」:把問題拆小、把解法攤開,最後共同搭出一條大家都能走的新橋。

「框架學起來不難,但更重要的是把它當成材料,勇敢去拼、去挑戰、去創造。」

他鼓勵大家:遇到目標模糊、路徑混沌的挑戰,先大膽發想像 100 條路,再用結論先行、SCQA 等工具把 95 條不合時宜的路收掉;剩下 5 條就放心去試。當框架變成可自由組裝的樂高,你就不再只是把事做對,而是有能力帶領夥伴闖出新局的領導者。

 

結語

結構不是上鎖的籠子,而是一條讓思考順勢加速的滑軌,只要肯換形,原本看似塞不下的 200 ml,最後都裝得進那只 100 ml 的杯子,還能堆出漂亮輪廓。下一次遇到「200 ml 的任務」卻只有「100 ml 的資源」時,別急著說裝不下,先試着把想法凝結成冰,敲碎成塊,再重新堆回杯中。

你最近完成的簡報、會議或專案,有沒有用到「結論先行」或「SCQA」的小實驗?哪一步讓你特別卡關,又是哪一步讓你豁然開朗?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實戰筆記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