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已有自建數據中台,還需要導入第三方數據平台?

數據中台

前言:數據驅動決策,但每天有近億筆資料,該如何推展?

2023 年,公司投入資源打造了一套數據中台,統一整合跨部門資料,降低重工,支援 PM 與行銷團隊的日常查詢與報表需求。數據中台,是我們金融事業團隊驅動決策的根基,支撐著訂閱、行為、活動、行銷等多項數據的整合與查詢。

然而,當產品數量增加、用戶規模擴大、業務複雜度提升時,我們發現:數據中台雖然基本功能完善,但決策速度開始被拖慢,等待數據查詢、手動製作圖表、反覆確認數據正確性的過程,正成為產品迭代和行銷反應的瓶頸。

這是我們決策的起點:是堅持完全自建、慢慢等內部優化,還是放棄部分自主性,換取立即可用的第三方工具?

 

初衷與瓶頸:從理想到現實

過往我們遇到了這類的問題,一定會選擇最便宜的方式前行。而最便宜的方式,就是什麼都不要做,開一張需求單慢慢等待工程團隊協助優化,然後這次我們選擇了不同的路,決策以效益為前題執行。

公司自建了數據中台,整合跨部門資料也讓所有團隊能自助獲取數據,但現實總是殘酷,各團隊開始使用之後,雖然裡面的資訊應有盡有,包括整合登入、訂閱、瀏覽、推播等行為資料,但實際運作中,專案還是碰到了致命限制:

  1. 學習門檻高:即使是有經驗的產品經理,也得花時間熟悉資料表結構與 SQL 語法。
  2. 查詢流程慢:複雜需求常需數據或工程協助,可能耗時數日。
  3. 視覺化困難:結果需手動轉 Excel 再做圖,報表即時性差。

也就是說,我們雖有穩定的數據資料可以分析,但離「即時數據驅動決策」仍有相當大可提升的空間。

 

價值取捨:為提高決策效益,我們嘗試採購第三方平台

當團隊的痛點越來越明確,我們回過頭來問自己:我們當初建數據中台的目的,到底是什麼?從根本的出發點,是希望讓每一位產品經理與行銷同仁都能更快取得他們需要的數據,並做出明確的行動與決策。

因此我們選擇將數據平台的選用目標聚焦在三件事:

  1. 速度:幾秒到幾分鐘內完成查詢,而非等待數天。
  2. 視覺化:查詢結果直接產出圖表,能嵌入簡報或共用頁面。
  3. 低門檻:無需程式能力也能完成分析。

 

決策與行動:導入 Mixpanel 與 Appier

基於上述條件,我們評估並導入兩個第三方平台:

  1. Mixpanel:提供 PM 即時分析功能使用狀況、事件轉換與留存行為。
  2. Appier AQ:提供行銷自動化推播、用戶分群與成效追蹤。

成果與改變:導入第三方平台雖然耗錢,但從效益來看還是大於付出的費用

在 Mixpanel 導入初期,我們就感受到與過去使用 SQL 查詢的巨大差異:

  • 原本需要 1–2 小時的功能使用查詢,現在 10 分鐘內完成。
  • 系統自動生成留存曲線、轉換漏斗圖、Cohort 分析等視覺化報表。
  • 查詢可儲存並重複套用,類似需求可即時完成。

Appier 則讓行銷推播從「廣撒網」變成「精準命中」:

  • 新註冊未使用 ETF 工具的用戶,會自動收到教學導覽推播。
  • 連續登入三天卻未轉換的會員,會自動收到加值誘因與產品價值提醒。
  • 流失超過 30 天的用戶,會收到回訪任務與獎勵的訊息。

有些訊息在單一季度就創造了超過 100 萬元的營收,成為營運策略的重要推手。

長期策略:雙線並行

導入第三方工具並不代表 CMoney 放棄自建數據中台,我們預計後續的行動是:

  • 將 Mixpanel 的儀表板設計逐步轉換到內部的 Metabase 平台,提升自建工具的彈性。
  • 將 Appier 的數據回流數據中台,作為成效追蹤的基礎資料。

我們將定期盤點第三方工具的使用成果與痛點,反向優化內部架構與設計。透過這種「雙線並行」,我們既能在短期內解決效率問題,也能為長期的數據基礎建設持續累積經驗。

 

結語:決策的本質

短期我們拒絕了「慢慢等內部優化」這條安全路,而選擇承擔外部依賴與額外成本,換取立即可用的數據決策能力,這不只是工具的選擇,而是如何透過這些決策,提升個人和團隊的貢獻,是一種決策思維的體現。

當資料真的被用起來、當決策能更即時反應市場變化,數據文化才能在團隊中紮根,推動未來持續成長,我們才真的能說自己是數據驅動的團隊。

若你也對數據有興趣、也想跨領域分析用戶屬性,歡迎你加入 CMoney 大家庭!

https://cmy.tw/00B31r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