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Money 人愛讀書,這次的讀物是《關鍵躍升》,我們想要分享第二章節「動力」的讀書心得。
如何真正點燃一個人的內在火苗,讓他願意「超越所求」?這不是在問「如何讓他乖乖聽話」,而是問如何讓夥伴成為一個不用你操心、且能夠自我成長的「種子型」人才。
《關鍵躍升》將員工的內在驅動力劃分為四種:防禦動力、獲得動力、結伴動力與學習動力,哪一種動力能讓一個人主動跨越舒適圈?哪一種又能成為最簡單、卻最強大的人才篩選器?接下來,讓我們從幾位主管們親身經歷的難題與轉折中,提煉出 CMoney 的「躍升心法」。
躍升心法一:精準匹配,點燃「學習動力」的內在引擎
學習動力不是主管要求就能激發的,而是要從成員心裡真正產生出成長的渴望。
CMoney 首席增長官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招募經歷。他在前公司面試一位背景不錯的人才,對方竟在面試時直言工作最重要的是「準時下班」,這簡直是自殺式發言,但首席增長官敏銳地意識到,這背後可能藏著更深層的需求。深入對話後才發現,這位人才並非不愛工作,而是認為「工作上的學習,沒有下班自己學習得多」,他急於學習投資來累積財富。
從此,他刻意將工作任務與這位夥伴的興趣連結。例如,他會請這位分析師去跟分公司在證券業打滾數十年的「大哥大姐們」聊天,表面上是收報告,實則創造機會讓他「聽他們講一講以前證券的故事」,讓原本枯燥的後端分析工作,瞬間變成了一個有趣的學習機會。結果是,這位夥伴不僅把份內的事做好,還會主動完成「超越職責範圍的事務」。
💡學習動力應用重點
管理者的角色是設計場景,將工作任務與成員的內在成長渴望、個人興趣相匹配,讓目標成為他「自己設計的挑戰」,而非「被動接受的任務」。
躍升心法二:以信任為基,讓「結伴動力」推動自我超越
如果說學習動力是點燃個人的內在火苗,那麼結伴動力就是在團隊協作中,讓這把火越燒越旺的推手,但這一切的前提,是管理者不能太「理所當然」。
網站組組長分享,在網站團隊面臨人員調動、補進剛畢業 Product Manager 的情況下,他一開始預設工作的人「應該都會做到自我當責」,並採取了「太理所當然」的溝通方式:直接指出問題、要求改進,但對一位對 PM 工作範圍都還不太熟悉的新人來說,這反而造成他與主管雙方的焦慮與自我譴責。
後來網站組組長調整了做法。他花了幾次時間了解對方的個人興趣與未來期待,並請他與以前的合作夥伴討論,藉此了解他的工作方式,當信任逐漸建立後,這位新夥伴才不再懷疑自我,開始獲得自信心,並敢於在會議上主動發表觀點。
「站在管理者的角度,好像不太能太預設每個人應該要怎麼樣,而是還是要了解對方是怎麼樣的人。」網站組組長的反思,點出了結伴動力的核心:它建立在信任上,而信任的起點是理解。
💡結伴動力應用重點
結伴動力奠基於管理者對成員的「了解與信任」,幫助夥伴突破個人界線,從「自我當責」進一步轉向「為團隊當責」,特別適用於跨部門協作中激發共戰能量。
躍升心法三:賦予意義與實質,善用「獲得動力」的持久性
獲得動力分成實質利益(獎金、升遷)與意義感。業務總監在分享中提到,意義感是四個動力中最難獲得的,但卻是影響力最持久的。
業務總監引用了迪士尼「製造與銷售歡樂」和 NVIDIA「讓每個人都能體驗到人工智慧的力量」的願景。對比 CMoney 的使命:「幫助每個人做好人生的決策」,他觀察到業務夥伴雖然偶爾會對獎金有所抱怨,但每次聊到「讓這些財經作者的投資理財知識讓更多人知道」時,就會充滿熱情,這就是意義感在起作用。
CMoney 創辦人 Ken 認為,若將四種動力用「關乎自己」與「關乎別人」來切分,學習、結伴、防禦與實質利益,這幾項都主要關乎個體自己;而唯有意義是唯一一個關乎別人的動力,這也是為什麼意義會成為最長久、最不可動搖的動力。
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意義,就算面對巨大的個人損失,他也能堅持。比如 Elon Musk 在訪談中,寧願犧牲數億美金的廣告預算,也要堅持維護言論自由,正是將他認為的「意義」擺在最高位。
💡獲得動力應用重點
意義感是最高又最持久的動力,它超越個體對實質利益的得失,直指「我們讓世界變得更好」的核心信仰,管理者應有意識地將日常工作與公司的使命連結,來取得夥伴的深度認同。
躍升心法四:情緒外放,用「防禦動力」作為最簡單的篩選器
關於防禦動力,產品顧問分享了兩個案例:第一個是「不說話的防禦」。他將一個表現平平的小編工作,默默抽出來轉給另一個積極的同事,這個舉動讓那位表現平平的小編警惕,反而連帶刺激他把原本的貼文做得更好,從防禦動力(警惕)換檔到了獲得動力(成就感)。
第二個案例,則是產品顧問觀察到的 CMoney「熱爐效應」。團隊在討論時,大家都會很有意識地說「這個太過於短線思維不能做」;或者當有人提到「這是誰誰誰叫我這樣做的」,就會立刻被提醒:「在 CMoney 不能這樣講話,決策就是你做的。」這種集體性的自我規範,正是執行長曾經很認真且嚴肅地指出的「不行」事項,透過傳遞內化而成的防禦動力。
情緒外放:防禦動力的高效篩選器
防禦動力包含恐懼與憤怒,通常被認為是負面的。但 CMoney 創辦人 Ken 認為,它是效果最強、成本最低的工具,更是最簡單的篩選器。
對此,他給出一個強烈的主張:管理者應該善用防禦動力(尤其是憤怒)來進行人才篩選,多數人不敢在職場上自在形塑情緒,是因為背後的信念價值觀不穩定,怕被看穿。但在 CMoney,我們相信人會犯錯,而你應該外放情緒,讓別人來檢驗你發怒的信念是否符合公司價值觀。
「你只有情緒收放自如的情況下,對方才會立刻感覺到你對這件事情滿意或不滿意,並作出相應的反應或調整。」
防禦動力的目的,不是為了懲罰,而是為了高效篩選。當你指出錯誤並表達憤怒,價值觀不對的人就會跑掉;而價值觀對的人,則會留下與你爭執、討論或被你說服。
💡防禦動力應用重點
防禦動力(恐懼/憤怒)是最簡單、最強大的篩選器。管理者應自在地外放情緒,確保身心靈一致,用最低成本篩選出重視創造價值、與公司信念一致的夥伴。
結語
這次讀書會讓我們意識到,四種動力並非單選題,而是管理者的工具箱。最理想的狀態,是用防禦動力做篩選器,讓價值觀不一致的夥伴快速汰換;同時,用學習動力與結伴動力去放大夥伴的自我效能;最後,用意義(獲得動力)來提供最持久、最不可動搖的信念支撐。
動力的激發,最終是為了達成雙贏:個人的成長與事業的貢獻。
你最常在團隊中運用哪一種動力?你又如何在不同情境下,靈活調配你的「管理工具箱」?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實戰心得。
現任 CMoney 品牌行銷企劃,是一個 4 年科技業行銷工作者。於我而言文字和語言為心靈安裝了翅膀,承載著思考脈絡和真摯情緒。
每日閱讀商業周刊、追蹤新科技,夢想成為推動科技潮流的領路人,讓世界變得有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