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限制:Vibe Coding 讓團隊夥伴不需要工程底子,也能快速產出價值

Vibe Coding

讓價值持續被產出,而不是被卡住

在許多科技公司,產品經理(PM)常常面臨一個共同的挑戰:如何將腦中的想法,快速轉化為可被市場驗證的工具或功能。以往的流程是線性的——需求撰寫、設計、工程開發、測試、上線——動輒需要數週甚至數月,這樣的節奏對於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而言,往往顯得緩慢。

在 CMoney,我們同樣面臨過這個困境。作為一個專注投資資訊的團隊,我們需要每天追蹤股票市場的變化,傳統做法是由研究員蒐集資料,再由工程師與設計師合作產出新工具,但速度始終趕不上市場脈動。

問題在於:時間差帶來的價值流失。
舉例來說,當台股因美股利多消息大漲時,投資人急需即時追蹤相關個股與產業鏈。若我們的產品還在開發需求、等設計、排進工程師進度表,等功能上線時,市場早已變了。

這種遲滯不只讓團隊感到挫折,更使我們錯失了與用戶產生連結的黃金時機。更麻煩的是,想解決這個問題,往往需要額外聘請更多工程師或導入昂貴的第三方工具,對團隊成本形成沉重壓力。

因此,我們開始問自己:有沒有可能讓團隊中「非工程背景」的夥伴,也能參與工具開發,甚至自己動手把想法快速實現?

如果產品經理、設計師、甚至行銷人員都能直接產出有價值的工具,那麼,是否能徹底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?

答案,就是 Vibe Coding

 

Vibe Coding:讓人人都能把想法變成工具

Vibe Coding 是一種「以直覺和情境驅動」的開發方式,它讓非工程背景的人也能零門檻地把需求轉化成工具或雛型。產品經理不需要寫程式,只要描述清楚邏輯與需求;設計師或行銷人員也能根據洞察,快速生成互動頁面或儀表板。

應用一:資訊即時追蹤和傳遞

過去,若要讓用戶追蹤重大新聞,我們需要研究員蒐集資料、工程師建模、設計師排版,最後才能在網站或 App 上推出新功能,耗時至少 2 個月起跳。

現在透過 Vibe Coding 技術,我們把原本需要 2 個月才能完成的訊息網站,縮短到僅需 3 天內就能上線。流程是先由 AI 快速彙整資訊,再由 PM 在短短幾小時內生成互動網頁,立即提供用戶使用。這樣的改變,讓該網頁透過 App 推送後,單日觸及用戶數就突破 10 萬,不再受限於工程排程。

應用二:用戶數據收集

以往,我們必須購買昂貴的第三方工具才能蒐集用戶偏好,但功能死板,調整麻煩。現在,行銷人員能用 Vibe Coding 自行產出互動問卷頁面,隨時根據活動需求修改,靈活又快速,這讓數據回收率提升了 10%,並且降低了外部工具的成本。

應用三:行銷數據分析

以前,行銷人員需要人工整理各渠道的流量數據,再花時間製作報表。現在,AI 與 Vibe Coding 讓這個過程自動化,能在幾分鐘內生成可切換條件的儀表板,行銷人員因此能把時間從「整理數據」轉向「思考如何創造價值」。

 

結語:從限制到躍升

Vibe Coding 的出現,讓 CMoney 的開發文化徹底轉變。

產品經理從「規劃者」變成「實踐者」;設計師不再只交付設計稿,而能創造互動雛型;行銷人員則能將用戶洞察直接轉化為實驗工具。

這種文化不再依賴少數工程高手,而是讓每個願意自我超越的夥伴,都能「持續產出價值」而不是「等待別人完成」,在這樣的環境裡,我們不僅提升了產能,更真正實現了「打破限制,快速驗證,持續成長」。

如果你也希望在一個能突破框架、快速實踐、並與團隊共同成長的舞台上發揮價值,CMoney 正是為你準備的地方,歡迎你加入 CMoney 的大家庭!

CMoney 職缺:https://cmy.tw/00B1vc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