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試時,最多人選的問題 : 為什麼你們要做那麼多支產品?而不是專注做一支產品就好,不然維護的成本很高耶?我統計了一下,截至 2025 年 8 月,CMoney 在 iOS 平台上上架了超過 200 支 APP,其實真正的答案是:如果能做 1 個 APP 就能持續增長,我們也不會發展出超過 200 支 APP,接下來我會分享我們內部產品策略的發展歷史。
用 Ansoff 產品矩陣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
(Ansoff產品矩陣)
在正式開始前,先介紹一個好用的工具 : Ansoff 產品矩陣,透過新/舊市場、新/舊產品,分出 4 種產品策略,分別是 : 市場滲透策略、開發新產品策略、開發新市場策略以及多角化經營策略,CMoney 多數的產品發展都可以用這個框架去解讀。
多角化經營 : 透過與 KOL 合作推出軟體來踏入 2C 市場
(2B 往 2C 的轉型)
CMoney 最早是做 2B 市場的法人決策系統起家,提供機構投資人完整的數據資料庫。但當市佔率逐步提高後,用 Ansoff 矩陣來分析的可能結果如下:
- 市場滲透 : 當時市占超過 80%,能拓展有限,且證券、金控持續整併,客戶數量持續變少。
- 新產品:新產品多數是額外附加資料服務,沒有成為第 2 成長曲線的潛力。
- 新市場 : 海外市場法人沒有台股投資需求,多數機構投資者主要投資美股。
- 多角化經營 : 觀察到法人系統有部分散戶購買,評估針對 2C 市場推出產品的可能,此舉措可以善用既有的投資數據資料庫。
所以公司便嘗試推出自有的選股工具,但因為 2C 市場的行銷和 2B 完全不同,因此當時銷售成果極差,直到我們嘗試與 KOL 合作,將 KOL 的選股方法量化做成工具,由 KOL 負責行銷、粉絲運營,CMoney 負責產品開發與維護,才正式用理財寶這個產品平台打入 2C 市場。
產品滲透 : 幫大量 KOL 持續開發個人 PC、手機 APP 增加市佔率
(持續與眾多 KOL 推出 APP)
我們推出理財寶平台與 KOL 合作模式成功後,持續與市場上活躍、優質的 KOL 合作,諸如:權證小哥、陳重銘到艾蜜莉,也從 PC 端的產品一路推向手機端的 APP,造就了超過 50 個以上和 KOL 合作的產品,而這背後的道理是我們相信每個 KOL 獨特的投資方法與生活風格,都會吸引到不同的 TA,同時 PC 端與手機端產品也分別能滿足不同使用場景。
新產品 : 從用戶旅程找既有用戶市場的機會與痛點
當理財寶(與 KOL 合作)產品上軌道後,我們始終都在想如何提高我們的影響力?所以我們便從用戶在用了理財寶選股後會碰到的問題去切入思考 :
- 如果用戶買了股票後想持續看盤?
- 投資要去哪討論、交流?
- 用戶沒有足夠的錢作真實投資?
- 用戶欠缺對股票的知識?
根據這些用戶痛點,我們分別推出了籌碼K線(市場獨家的看盤 APP)、股市爆料同學會(股市利基社群)、股市大富翁(虛擬交易工具)以及投資小學堂(教育內容產品),更完善布局用戶在用戶旅程上會需要的服務(如下圖)。
新市場 : 把成功經驗複製到美股、海外市場
(KOL成功經驗複製到海外)
在建立了官方自有產品線後,我們在台灣、台股能接觸到的用戶也愈來愈多,但一方面代表也即將碰到市場的天花板,所以約 3 年前我們開始調查美股的市場,發現在台灣投資美股的人,每年以 30% 以上的幅度增加,我們便投入了團隊開發美股 K 線這個產品,同時也開始調查海外市場,發現海外市場看盤軟體多數功能完備,甚至連下單都整合很好,反而是沒有台灣這種幫助 KOL 做個人 APP 的利基模式,因此與 KOL 合作模式就成了我們海外市場的第一步投入。
世界上成功的大型公司產品有超過 10 個的嗎?
世界上數一數二大的軟體公司有產品那麼多的嗎?或說成功是因為產品多嗎?看看 Google、Meta 的產品都不多。有的好像都是實體商品,例如:P&G、雀巢等,我認為原因是在網路產業網絡效應很重要,是一個最重要的競爭壁壘。未來的策略是發展一個流量、社群平台,例如:股市爆料同學會,但不只在財經領域,並且將流量導至工具或內容來變現,如:導流到工具 APP 來收費,在不倚賴廣告的情況下,打造出用戶成功的獨特商業模式,也用這個產品串聯我們使命的各個領域。
我們正在招募以下職務,歡迎加入我們一起努力打造世界級產品!
投資策略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:
https://www.104.com.tw/job/8in2m
APM 儲備產品經理 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:
https://www.104.com.tw/job/8rwky
現任金融事業群總經理。在 CMoney 深耕超過 10 年,過去帶領團隊歷經 100+ 產品的開發與迭代,建構完整的金融產品生態系。
期待透過寫作,讓互聯網的產品開發與商業思維被看見,讓更多人能從中受益、少走彎路,為台灣的互聯網的環境作出一絲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