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識的陷阱:別急著同意,那可能是平庸的開始

商業思維

前言

在會議裡,最危險的時刻不是爭吵,而是「大家都點頭」的瞬間,那往往代表這個想法太安全、太合理,也太容易被其他競爭者模仿。
在一次與執行長 Ken 的討論中,我們談到「讓知名品牌加入發票載具活動」這個看似完美的招商策略。每個人都覺得這是最佳的方案:品牌增加曝光、用戶獲得優惠、對未來招商及商業模式都是正向的,看似三贏,但拆解後才發現——這卻是一個「平庸的共識」。
而這篇文章想談的,是如何從「人人都同意的想法」中,看見真正突破的方向。

 

當大家都認同時,先懷疑這個想法的高度

1. 共識不代表對,只代表安全

Ken 提醒我:「當所有人都贊同時,代表沒人真正思考。」這句話擊中了核心。以上述發票中獎活動為例,吸引知名品牌合作看似完美,但本質上只是「用品牌換注意力」,競爭者很快能複製,模式沒有護城河。
這樣的策略短期能拉高流量,但長期天花板極低 —— 因為品牌越多、優惠越多,用戶的敏感度就越低,活動邊際效益遞減,且同時一次也只能協助 1-2 個品牌曝光,因此這是一個很快就可以看到天花板的商業模式。

2. 拆解共識背後的邏輯

真正有價值的地方,不在「品牌曝光」,而在「用戶為什麼興奮」。
從用戶角度看,中獎的快樂不是因為拿到優惠券,而是因為「花錢的同時多了中獎的希望」,那是一種參與與驚喜的結合。換句話說,用戶在意的不是「品牌知名度」,而是「能不能讓每一次消費都變成遊戲的一部分」,這是從「優惠思維」走向「心理動機思維」的轉折。

3. 從安全策略走向無天花板模式

那我們該怎麼讓商業模式突破天花板?
關鍵在於將活動從「品牌促銷」轉為「情緒設計」。

如果「中獎」這件事能變成一種社交事件(例如開獎當下的即時互動、用戶分享中獎畫面、累積中獎積分換體驗),它就不再只是一次性活動,而是一種可持續的參與動力。
這樣的轉向,讓原本的發票平台不再只是「優惠發放工具」,而成為「用戶情緒參與場」。在此同時,在用戶情緒參與場中,我們更應該讓合作廠商也參與到整個活動設計,在了解用戶消費習慣的前提下,設計出千人千面的機制,讓每個用戶都能在生活當中找到自然參與整個活動的習慣與節奏,而不是像廣告般的去強迫用戶,這才是沒有天花板的商業模式。

 

從「共識」轉向「洞見」的決策習慣

這個案例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決策方式。不能以「共識」作為安全感,而應該以「質疑」作為思考的起點。每當大家都同意,我們就該問五個問題

  1. 為什麼大家這麼快就同意?
  2. 它挑戰了誰的慣性?
  3. 最壞的結果是什麼?
  4. 有何本質差異?
  5. 若成功,它能開創什麼新局?

當一個想法能經得起這五道問答,它就有資格成為「突破」而非「平庸」。

 

衍生出的決策思維框架:如何判斷一個想法是突破還是平庸

  1. 共識檢驗

  • 問題:這個想法是不是大家很快就同意?
  • 指標:若沒有任何反對聲音,代表它可能只是「中庸安全」的選擇,而非突破。
  • 行動:要求團隊刻意提出「最可能失敗的理由」。
  1. 挑戰性檢驗

  • 問題:這個想法是否挑戰了現有慣性或利益結構?
  • 指標:越能觸碰到既有規則的灰色地帶或痛點,越可能是真正有價值的創新。
  • 行動:檢視它是否會讓部分人「不舒服」或「直覺抗拒」。
  1. 風險檢驗

  • 問題:這個想法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?
  • 指標:如果失敗成本幾乎為零,那它多半也是低風險、低回報的方案。
  • 行動:拆解風險與收益比例,確認是否值得一搏。
  1. 差異性檢驗

  • 問題:這個想法和競爭者、過去做法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?
  • 指標:如果只是「別人做過的安全版本」,那多半不會帶來競爭優勢。
  • 行動:找出至少一個「顛覆性差異點」。
  1. 前瞻性檢驗

  • 問題:這個想法如果成功,能否帶來「新市場、新模式或新資源」?
  • 指標:突破性想法通常會打開一扇以前沒人走過的門。
  • 行動:描繪「成功後的未來樣貌」,看看是否值得投資。

 

結語

真正的創新,不是讓所有人點頭,而是讓人先皺眉。
在發票中獎這個案例中,我們學到的不是行銷技巧,而是一種判斷力——當大家都認同時,勇敢懷疑這個共識的極限,因為平庸的安全感,才是創新的最大敵人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