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不是在淘汰人,是在淘汰不願成長的價值觀

價值觀篩選

前言:以為招到強將,卻是錯誤的投資

一位新進的同仁 L 小姐履歷漂亮、溝通具邏輯,是資歷完整的優秀人才,我們以為找到了即戰力強將。
加入團隊的第一個月,我們請他負責一項設計任務,希望他能憑藉過去的經驗帶來新的視角。
起初大家都滿懷期待,但很快地,我們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勁。

他交付的產出,想法看似專業卻「落不了地」,產出的工作結果也不符合用戶體驗和開發標準,與實際需求有明顯落差。資深同仁和團隊夥伴提出回饋時,他不但顯得不耐煩,甚至私下抱怨:「才進公司一個月就要求這麼多,是不是太嚴格了?」

那一刻我們就知道,他不是不會,而是不願意被挑戰。

 

真正的問題不是能力,而是心態

我們不是沒想過,L 小姐才剛到一個新環境,是不是團隊對他的要求太快?是不是要多給他一點時間?
但隨著合作次數增加,問題逐漸明朗——這不只是技能不熟悉,而是他「不願意被挑戰」。

資深同仁一對一的帶他,一次又一次給予修正建議,他卻忽略不處理
每次回饋都得溝通數次,才願意修正
每次提醒都被解讀成「找麻煩」

他不只抗拒改變,更抗拒「學習」,這不是技術能力問題,而是價值觀錯位。

 

該教還是該放?

面對這個狀況,負責協助的資深同仁陷入猶豫,覺得是不是再多給這位新同仁一次機會?是不是多花時間教他,就能夠逐漸進步,慢慢調整出好的表現?

但我的建議是,人的價值觀和性格,是無法被教育管理的,只能做篩選。一個人能不能接受其他人的回饋,不是溝通技巧問題,而是價值觀和個人的選擇。如果他把建議當成挑戰,把團隊請他的修正當成否定,那意味再多的時間和教導都無法改變結果,因為那不是知識問題,而是信念問題。

 

我們的決策邏輯和投資一樣

觀察 → 假設 → 驗證 → 行動
當事實已經證明假設不成立,就應該果斷停損,把資源留給更有潛力的投資

不是因為我們無情,而是因為我們對公司負責,更是對那位同仁負責
留下錯誤的人,是對整個團隊的不尊重
與其讓雙方在不適合的文化中彼此消耗,不如誠實面對,讓他去找一個更能發揮長才的地方

 

文化的界線,就是成長的邊界

我們相信——能力可以被訓練,但價值觀只能被篩選
我們要的人,不是最厲害的,而是最願意修正的

在我們的文化裡,能聽得進真話,能面對挑戰的人,在這裡會成長得非常快
而那些拒絕回饋的人,再多資源也只是浪費

我們不是在淘汰人,我們在淘汰「不願成長」的思維
這不是嚴格,而是一種長期思維
因為當團隊的每個人都能快速修正方向,整個組織就能像投資組合一樣,把時間與能量投入在最有成長性的標的上。

 

結語

而在管理上,最難的不是「教會」,而是「看清」,看清一個人願不願意被回饋、能不能與團隊價值觀對齊,這比任何制度、任何 KPI 都更關鍵。

如果今天是你,面對一個資深但抗拒成長的同仁,你會選擇花時間「教」,還是果斷「汰換」?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