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流量到信任:理財寶 YouTube 經營的三堂課

理財寶 YouTube 經營

自 2023 年 10 月開始,我們 Money 錢團隊正式負責經營 理財寶 YouTube 頻道。短短兩年,訂閱數從 19 萬成長到 38.4 萬,觀看次數也增加了逾 7,600 萬。這段旅程裡,我們推出了《ETF 錢滾錢》、《理財資優生》、《股市錢滾錢》、《房市錢滾錢》、《錢來我家》、《人生投資學 2.0》以及一系列影音特別企劃和財經解讀。

表面上看起來是訂閱與觀看的亮眼數字,但實際上,這背後藏著兩年以來一次次的取捨與抉擇。回頭看,我覺得可以整理成三堂課,分享我們在流量與價值、業配與中立、穩定與創新之間的選擇。

第一堂課:我們寧可放掉一時的流量紅利

有一次,一檔剛上市的 ETF 引發全市場追捧,媒體、專家、網紅爭相報導。那幾週,我們內部討論聲浪也很大:「為什麼不立刻做一集?這麼好的流量題材錯過太可惜!」

但我們最後決定:不做。

因為當時產品剛上市,根本沒有任何績效數據,分析只會流於表面,甚至可能誤導投資人。因此我們等了一個季度,等到績效資料能夠檢驗,才邀請「適當的專家」針對績效、產品特性與風險深入解讀。雖然我們失去了「話題紅利」,但卻守住了「對投資人真正有幫助」的核心原則。

後來的發展證明了我們的堅持。那檔 ETF 在配息、績效表現上逐漸失去投資人的信任,最終從爆款商品變成被拋售的標的,而那些在一開始極力吹捧的聲音,雖然投資人可能很快淡忘,但卻會在市場留下痕跡,讓後來者有跡可循。回頭看,我們的選擇避免了誤導投資人,也鞏固了頻道的專業定位。

那次經驗讓我更確信:我們要的是能陪伴觀眾做正確判斷的內容,而不是短暫的點閱高潮。

 

第二堂課:拒絕帶方向的業配,只為守住中立

隨著頻道穩定成長,越來越多金融業者主動上門,開出不錯的合作條件,但要求我們邀請指定來賓、帶特定訊息,甚至安排明確的推銷角度。

能夠有營收,相信對頻道經營者來說,這樣的機會非常誘惑。可是我們選擇一一拒絕。

以《ETF 錢滾錢》為例,我們僅願意考慮與非金融產業的廣告合作,確保內容中立,不因金主而偏頗。即便如此,還是有人留言質疑「是不是業配」,面對這樣的評論,我們沒有多做解釋,因為真正重要的,不是證明我們清白,而是持續產出對投資人有價值的內容。

這堂課提醒我:信任比一次性的收入更難得,而我們要守住的,就是投資人對我們的信任。

 

第三堂課:持續創新,不被穩定綁住

經營頻道最容易陷入的陷阱,就是「只守著既有的成功節目」。我們的想法卻是:每 3 到 6 個月都要嘗試新節目,不管是新的切入角度,還是不同的表現形式,先實驗,再依據數據迭代。

有些節目在測試一段時間後,會成為長期帶狀;有些則在數據不理想時果斷結束。這樣的嘗試讓我們能保持對觀眾需求的敏感度,不會被既有的穩定綁住,也逼著我們持續學習與進化。

對我們來說,創新不是「炫技」,而是「對用戶負責」的一種方式。

 

我們的答案:在取捨中找到信任感

回顧這兩年,理財寶 YouTube 從 19 萬成長到 38.4 萬,這個數字背後不是單純的流量追逐,而是一次次取捨的累積:

  • 放掉即時流量,換來更有價值的分析;
  • 放掉短期業配,換來長期的信任;
  • 放掉安逸穩定,換來不斷的創新。

我們知道,這條路並不容易,但我們相信,真正能陪伴投資人走得長遠的,不是「蹭熱度」的影片,而是「能在需要時給予幫助」的內容。這,才是理財寶 YouTube 的存在意義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