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發射,再校正:當效率比效益更重要時,你敢不敢先試?

效率思維

現況|我以為我們做得很對,直到一句話打醒我

在 AI 快速發展至今,公司也如火如荼地將 AI 技術導入在每個工作環節中,最主要是希望能達到降本增效的最終目的。

那天早上,我準時走進會議室,手上拿著這個月 AI 導入進度報告的簡報資料。

團隊花了不少時間清理客服資料庫裡 1700 多則問與答,逐字對應、整理格式、排除重複項。為了讓 AI 回答更準確,我們一條條校對,只希望資料夠乾淨、夠工整,並在真正上線時可以滿足客戶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,所以整個專案預計要到一個月後才可以上傳完畢。

這是我過去經驗而延續至今的判斷。我相信,越乾淨的資料,才是好結果的根本,就像沒打地基的房子,再快蓋也是危險。

那時候,滿懷信心地認為 執行長 Ken 會肯定我們的努力。但沒想到,簡報才講到一半,Ken 就開口了。

他的聲調變高,但沒有情緒,話語重得讓我瞬間靜默下來。

「為什麼一定要等到資料正確無誤才能上線?你用人工進行線上回答客戶問題,難道就不會發生亂答或是不正確的回覆嗎?你只是沒發現而已。」

那一刻,空氣彷彿凝結。我腦袋裡閃過無數想反駁的點,但嘴巴一時間說不出話。不是因為我沒想法,而是我知道——他說得對。

 

衝擊|我以為是在管風險,卻是在限制價值的產生

我從來不怕努力、不怕細節、不怕慢。原來我怕的是犯錯,怕的是上線後不正確的回覆而造成用戶困擾。

所以我自然會傾向「先把一切弄對,至少8成正確」,才去啟動測試。這樣的習慣與邏輯,在過去很多專案中或許保護了我,也保護了我的團隊。

但那天,Ken 的一句話讓我第一次重新審視:「我們到底是在避免錯誤,還是害怕改變?」

我突然意識到,我把「準備好」當成了行動的前提,而不是結果。也許在過去,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。但在今天,尤其是面對 AI 這種具備快速運算與語意理解能力的技術,看似萬全的準備,往往拖慢了效率;「完美準備」其實正在成為團隊前進的無形阻力。

我陷入了一個錯誤的邏輯裡:資料沒清乾淨就不能用 AI,但 AI 本身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資料好壞的工具,我們甚至可以透過它來找出需要清洗的區塊,而不是先清完再上線。

Ken 看出了這點。他更像是在提醒我:我們一直以來等待的,是一個不會犯錯的開始,但這個開始,其實永遠不會來。

 

反思|我開始問自己三個問題

從會議室走出來後,我腦中還在回放整段對話。Ken 說:「你就是甲方,沒有人來驗收你。你要的是推進,不是完美。」

回到座位,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:

  1. 我是為了讓 AI 做得更好,還是怕它做不好,才不敢開始?
  2. 我是在等待「最佳條件」,還是在逃避「當下行動」?
  3. 我是在降低風險,還是在延後價值?

越想越明白,我並不是真的在解決問題,而是在延後決策。

 

轉念|不是等萬無一失,而是先射再校正

當下,我做了一個決定。

我沒有再等待清洗完成,而是當天直接將問與答文件全部上傳到公開平台上,供 Open AI 可以快速檢索並提供答案。

它的回答不是完美,但完全可用,甚至比我預期中的效果還要高,如果我們早一週做這個測試,就能提早一週發現這個答案。

那一刻,我真的意識到 —— 效率,才是真正會帶來價值的起點。

我們不是對外招標的甲方業主,沒有人會來驗收,我們就是決定「做或不做」的那個人。越快開始,越快知道問題點,越快開始迭代改進。

 

結語|這次經驗,我學到的不只是 AI,而是管理自己的行動節奏

這次會議沒有讓我受挫(當下雖然有點點情緒上的波動),反而讓我看見自己在管理思維上的盲點。

我學到三件事:

1. 行動,是最好的資料清洗工具

我們過去以為「資料要清理完才能上線」,但事實上,真正的問題與雜訊往往要在實際運行中才會暴露出來。

2. AI 是學習的起點,而不是成品的驗收官

AI 的價值,不在於它一開始有多完美,而是能讓我們用更快的速度反覆實驗、縮短修正週期。

3. 真正的風險不是錯,而是不敢試

我以為自己在降低風險,但其實是在延後成果的誕生,風險從來不是錯誤本身,而是我們不敢開始。

錯誤可以修正,錯過就回不來了

從那天之後,我不再等完美,我學會了先試、先上,並邊做邊調整。

因為我終於明白:錯誤是可以修正的,但那些因追求完美而「錯過的可能性」,才是永遠回不來的遺憾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