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法合理解釋的數據,你該相信嗎?

錯誤中學習

意外的驚喜:該採用設定錯誤,卻績效更好的選股策略嗎?

在投資的世界裡,我們追求的是清晰、可量化、有邏輯的策略。歷史回測是我們的試驗場,但其中潛伏著兩大魔王:「隨機性」與「過度最佳化」,它們是讓策略在未來失效的主要元兇。為了打造一個經得起考驗的策略,每個環節都必須有合理的解釋。

但這一次,我卻破例了。我選擇擁抱一個源自錯誤,乍看之下無法清晰解釋,回測結果卻異常優異的選股策略,這是一個關於意外發現的故事。

 

我們的完美計畫:成長優先,市值為輔

故事的開頭很簡單。根據我們的研究,成長性市值大小都是長期有效的選股元素。其中,成長性的效度又比市值大小顯著。

因此,我們設計了一個邏輯非常明確的選股策略:

「優先根據成長性篩選股票,如果強度一樣的情況下,再根據次要條件市值大小挑選。」

然而,受限於回測工具,我們無法用簡單的兩步驟完成篩選,必須設計一個自訂指標,將兩個元素融合在一個運算式中。問題,就出在這個指標上。

 

一個參數的失誤,產生了一個意外的結果

在策略上線前的最後驗證階段,我習慣將所有程式碼重寫一次,確保萬無一失。但就在這次重寫中,我犯了一個微小卻關鍵的錯誤:

我不小心將其中一個參數「100,000」,寫成了「10,000」。

當我按下執行鍵,看到回測報告時,我驚呆了——這個錯誤版本的策略,績效遠遠優於我原本精心設計的正確版本!

這個「錯誤」的結果,完全不符合我「成長優先,市值次之」的初衷。起初,我甚至無法清晰解讀這個新指標的選股邏輯,我強烈懷疑這只是隨機性開的一個玩笑。在投資的世界裡,隨機的幸運最不可靠,因為它無法在未來被複製。按照紀律,我應該立即拋棄它。

 

從質疑到深究:這究竟是隨機,還是一個隱藏的寶藏?

「遠優於預期」的報酬,像一根魚刺卡在我的喉嚨,讓我無法輕易放棄。我決定深入挖掘,拆解這個錯誤的公式,並實際比較它與原版策略篩選出來的股票有何不同。

經過抽絲剝繭,我發現這個錯誤的策略並非完全脫離軌道。它在大方向上,依然遵循著「成長性優先,市值次之」的邏輯

更重要的是,我發現了這個錯誤設計帶來的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。

 

錯誤設計的智慧:打破線性思維的枷鎖

我們原本的設計,是一種「線性思維」的產物。我們假設「成長性分數越高的股票,未來的表現就一定越好」,所以才強制規定要優先篩選成長股。

但現實世界,並非如此線性。

研究發現,當成長性達到一個頂尖水準後,屬於最前端的那一群股票,彼此之間的表現優劣其實是隨機的,成長分數高一點或低一點,與未來的報酬並沒有絕對的關係。

而我那個美麗的錯誤,恰好就在這個環節產生了奇效。它在頂尖的成長股群體中,巧妙地引入了「市值大小」作為第二層篩選。等於是在一群表現隨機的資優生中,運用另一個有效的標準,進一步萃取出報酬更高的選擇。

 

擁抱模糊:從錯誤中學到的「模糊設計」技巧

最終,我們決定採用這個由錯誤產生的策略。

沒錯,它依然存在隨機的成分。我們無法像原版設計那樣,明確定義出成長性與市值大小的篩選門檻,甚至不完全清楚每一次選股時,兩個因子的權重是如何變化的。

但是,它的核心邏輯是站得住腳的,甚至比原版設計更貼近真實市場的非線性特徵。這個意外,不僅讓我們得到一個更優異的策略,更教會了我們寶貴的一課——「模糊設計」的技巧

有時候,過於僵固的規則反而會成為限制。在清晰的邏輯框架下,保留一點彈性與模糊空間,或許才是挖掘超額報酬的意外捷徑。

 

無法合理解釋的數據,更應該追根究底

當數據結果無法被立即合理解釋時,直覺的反應是懷疑與排斥,但有時這樣的「異常」正是突破的起點。投資策略的價值,不僅在於邏輯嚴謹,也在於對未知保持探索的勇氣,當結果違背預期時,別急著放棄,而應追根究底:它可能是隨機的假象,也可能隱藏著未被發現的機制。理性地拆解、驗證、理解,才能讓我們在理論與現實之間找到新的洞見。

畢竟,真正的機會,往往誕生於無法立即被合理化的地方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