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分之一的誤差,你追不追究?從動態權衡看決策的本質

動態權衡

前言

過去這一年 S 投資實驗室開始將基金操作與管理所需的工具進行正規化、內部化、自動化的程式開發,這期間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決策思辯,想跟大家分享。

同事回報驗收成果,表示除了換股日的報酬率有出現小數點第四位的微小誤差外,其他的內容都確正確。根據過往經驗,此類差異可能源於驗證工具的差異、數值取捨規則,或計算順序的不同,屬於常見現象,因此我當下接受了這一結果。

然而,當我親自操作工具時,卻對這一誤差產生了新的疑慮。從技術層面來看,若原始數值精度精確到小數點後六位,理論上運算結果不應在小數點前四位(即萬分之一級別)出現顯著誤差——通常這類偏差應出現在小數四位之後。這讓我開始懷疑:這樣的誤差是否真的合理?是否需要進一步查驗?

 

第一層思考:實際影響的權衡

起初,我傾向於擱置這一問題。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,萬分之一的誤差在交易實務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因為市場波動、手續費或執行滑價(slippage)等因素造成的誤差,往往比這大上十倍,若僅從「結果影響」評估,投入時間追查似乎不符合成本效益。

第二層思考:堅持實事求是,探究問題本質

然而,我轉念一想,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誤差的「大小」,而在於其「存在本身」是否合理。這觸及了工程師或研究員的核心精神——實事求是,一個理論上不應存在的誤差,無論多麽微小,都像一根刺,挑戰著我們對系統運作的認知,它暗示著我們的理解與事實之間存在差距。

基於第二層思考,我推翻了原先的結論,決定深入調查誤差的根源。

 

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釐清

放任這個「未解之謎」,不僅是默許了一個潛在的邏輯缺陷,更是對專業嚴謹性的一種妥協。如果今天我們能因為「影響不大」而容忍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,明天就可能因為同樣的理由,忽略掉更嚴重的系統性風險。主動「釐清事實後,基於評估接受結果」與被動「因影響小而忽視問題」,前者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理性決策,後者則是一種思維上的怠惰,會讓團隊逐漸喪失對工具的信任與掌控力。

以本次事件為例,深入調查後發現,問題根源在於採用單利拆解與複利拆解報酬率的差異。若單看一天,誤差微不足道,但只要交易筆數夠多,每日微小誤差便會嚴重影響整體回測結果,被高估的報酬不僅會導致低估所需承擔的風險,更會造成對實際交易與回測結果差異的誤判。這次調查不僅讓團隊在微小差異上建立正確共識、修正未來不易發現的錯誤起因,更重要的是示範了實事求是的態度,展現出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釐清的專業價值。

 

結論:專業,始於對事實的敬畏

這次經歷讓我體認到,在複雜的系統裡,微小的異常往往是重大問題的先聲,也是自身認知盲點的警訊。因此,真正的專業,不在於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,也不是在成本與風險間做出模糊的權衡,而是有能力、且有決心去劃清「已知可控的誤差」與「未知失控的隱患」之間的界線,這份能力與決心,最終源於對事實刨根究底的堅持與敬畏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