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在產品快速迭代的節奏裡「技術實力」當然重要,但真正決定能不能一起長久合作下去的,是價值觀跟團隊習慣能不能對上頻率。這篇文章想說的,是我們和一位曾經非常欣賞、但最後仍不得不分道揚鑣的夥伴 A 。能力再好,若工作方式不契合團隊文化,終究難以同行。
合作瓶頸:當專業強項遇上團隊文化落差
A 在 UI/UX 設計方面擁有出色的實力,從用戶旅程規劃到介面設計都能獨當一面,更曾在關鍵時刻扮演「設計+產品」的救火角色。然而,問題出在團隊合作方式的差異:他常在決策已定案後再次質疑,導致團隊難以往前推進;頻繁冒出的新點子雖有創意,卻缺乏數據或理論原型支撐,造成討論失焦。當想法未被接受,他的情緒會隨之起伏,使得對話從聚焦任務轉變成彼此爭論,原本該討論產品方針的會議,卻變成在爭論誰度誰錯的辯論大賽。日漸累積的不滿,也讓他在需求空檔期間,鮮少主動承擔其他任務導致影響每週進度,工程師和 PM 也因而疲於應付。
衝突不斷累積,終於在某次衝刺會議中徹底爆發。
從「盡力挽回」到「坦然放手」
為了挽救這段合作,我們提出了一個四週的改善計畫,期望重新建立溝通默契,強調統一決策與高效執行。坦白說,我們對這個計畫感到有信心,。因為它並非僅靠理想推進,而是建立在團隊過去幾個專案合作經驗的復盤基礎上。我們辨識出明確的溝通瓶頸與決策摩擦點,並設計出可觀察、可驗證的對應行動。然而計畫啟動的會議上,A 再次情緒失控,明確表達了無法接受這種合作模式的立場。那一刻,我們也清楚意識到:「這不是能力或計畫的問題,而是彼此價值觀與合作方式的本質衝突。」最後,A 主動選擇離開。
當天會議結束後,團隊內心複雜,但同時也鬆了一口氣——我們不再強求彼此改變,而是坦然接受了現實:最適合彼此的,也許並不是繼續強求。
用人原則:選夥伴如同選旅伴
這次經驗,也讓我們深刻理解到選擇夥伴的真正意義,如同選擇旅行的夥伴一般,能夠在挑戰來臨時,彼此支持才是最珍貴的。我們也因此重新整理了團隊的共識:
- 堅持統一目標,著重團隊整體價值,而非個人表現。
- 在決策形成前可充分討論,但一旦確定,必須全體一致行動。
- 坦誠溝通時的真實情緒,並創建安全的溝通環境。
- 自主積極是關鍵,主動解決問題的意願會讓團隊走得更快。
A 的離開不是一場失敗,而是一場清晰的成長經驗。我們更加明白團隊真正要的是什麼,也讓更適合這個文化的夥伴有機會加入。
結語:攜手同行的力量
我們選擇合作夥伴的核心標準在於能否認同共同願景,並願意協力實現這一目標。
無論專業技能多麼卓越,若無法在日常工作中體現尊重、信任與承諾等基本價值,則可能影響團隊協作效能。相對而言,當團隊成員價值觀一致時,即使面臨重大挑戰,相互支援與協助也將自然形成。
此次經驗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「專業能力」與「組織文化契合度」的重要性及其優先次序,未來在人才選擇上,我們將優先評估文化價值觀的一致性,再考量專業技能深度。長期留任團隊的關鍵因素並非僅限於薪資福利或職位頭銜,而是共同的願景認同與協作實踐的決心。
因此,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適合長期發展的團隊,除了評估職務內容與技能契合度,也建議多花一些時間了解團隊的合作文化。你可以在面試過程中主動詢問,例如:「這個團隊平常怎麼做決策?」「曾經遇到合作摩擦時,大家怎麼處理?」這些實際案例,比抽象的價值觀口號,更能幫助你判斷雙方是否合拍。
同樣地,對於正在招募或建立團隊的管理者來說,這次經驗也提醒我們:與其在事後調整彼此的預期與認知,不如一開始就把價值觀談清楚。把文化內涵轉化為具體行為,例如:「團隊是否鼓勵對決策提出異議?」「錯誤發生後怎麼處理?」這些都可以納入面談或觀察環節,成為雙向理解與選擇的基礎。
真正穩定而長久的合作關係,往往來自於早期的相互理解與價值對齊。當文化清晰、合作默契自然形成,即使面對挑戰,也更有可能一起找到前進的方式。
